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地方要闻 > 基层治理 > 正文

以人为尺,丈量城市文明新高度

城市,是现代文明的浓缩载体,也是人民安居乐业的栖息家园。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我们要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城市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推动城市由“效率优先”向“公平优先”发展,由“空间叠加”向“价值创造”跃迁,实现城市治理现代化。

城市为人,发展要有温度

城市的核心从来不是钢筋水泥,而是生活其间的人。如上海杨浦滨江改造项目,将原有工业遗存转化为城市新名片;南京“老门东”片区保护更新,将文脉修复、民生改善与旅游经济有机融合,焕发老城新颜;苏州工业园区构建“15分钟文体惠民圈”,通过组织共建、资源共享、活动共办、服务共融机制,让园区居民在家门口也能享受高品质的文体生活。这些实践无不体现出人民城市理念的落地。

空间共享,资源回馈每一位市民

人民城市不只是规划蓝图上的美好生活,而是日常可感、触手可及的公共福利体系。当前,城市发展主张“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成都构建“15分钟社区幸福生活圈”,通过小尺度街区更新、便民商业节点植入、嵌入式养老设施建设,重构社区温度;北京等地探索发展“代际融合”养老模式,青年志愿者住进养老院,加入老年人的兴趣小组,组织养老机构内的文体活动。更重要的是,人民城市以共建共治共享为方向,打破部门界限和“板块壁垒”,让城市发展成果切实回馈全体市民。

拥抱人工智能,回应人民所思所盼

城市治理能力,决定着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安全感。城市发展要注重数字化赋能与精细化治理。杭州“城市大脑”平台通过AI感知、数据互通,实现对交通、应急、市政、环保等领域的统筹调度;深圳全力推进全市一体化政务服务体系建设,形成了以“i深圳”为统揽的线上线下融合一体化服务渠道,为企业群众提供全天候、无差别、一站式政府服务。这些创新路径,不仅是技术进步的体现,更是治理逻辑的转向:让群众变成“治理主体”。

面向未来,打造可持续的城市共同体

建设人民城市,不仅要聚焦当下,更要着眼未来。面对气候变化、数字鸿沟等新挑战,城市必须具备“向未来负责”的能力。

城市始终是一面映照社会公平、文明高度的镜子。要注重对城市公共性的主动回归,对“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城市化表达。城市,是每一个平凡人梦想发生的地方。从小区里的晚霞走廊,到地铁站边的便利书屋;从凌晨的环卫灯光,到深夜的“城市眼”运转系统——人民城市的温度,藏在城市的每一个细节里,闪烁在人们不经意的瞬间中。

未来,我们理想的城市,是让人愿意停留、幸福生活的空间。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人民为尺度设计城市、建设城市、治理城市,才能真正实现城市发展的价值跃升与文明升维。

[责任编辑:王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