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历史与实践反复证明,勤俭节约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也是我们党代代传承的政治本色。在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关键时期,新修订的《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为全党树立了鲜明的价值导向和行为规范。广大党员干部作为作风建设的“领头雁”,须以“常常”自省的思想自觉、“时时”约束的行动自觉、“事事”坚持的政治自觉作表率,推动勤俭节约在全党全社会蔚然成风,为党和国家事业行稳致远筑牢坚实根基。
常常叩问初心,在思想根源上厚植“勤俭理念”。“思想不牢,地动山摇。”唯有从思想根源认同勤俭价值,方能有效抵御奢靡之风侵蚀。从老一辈革命家“一条被子分半条给群众”的朴素情怀,到焦裕禄“一条被子打满补丁仍舍不得换”的节俭作风,无不是对“勤俭初心”的生动诠释。新时代党员干部当以史为鉴,常学党史中的“勤俭故事”,常思“成于俭、败于奢”的历史规律,将《条例》纳入学习教育重要内容,从中深悟“奢靡之始,危亡之渐”的历史警示,让“勤俭是传家宝”的理念入脑入心,彻底破除“小节无害”“条件改善可松劲”等错误思想,不断夯实抵制享乐主义、奢靡之风的思想根基。
时时检视言行,在日常点滴中绷紧“节约之弦”。“不矜细行,终累大德。”勤俭节约,贵在日常,重在点滴。“长明灯”“长流水”等看似微不足道的“小浪费”背后却潜藏着不容忽视的“大问题”,这折射出的是对公共资源的不重视,更背离了为民服务的宗旨。新时代党员干部必须以身作则,从细微之处做起,将节约理念融入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这绝不是喊喊口号、装装样子,而是要真正算好“节约帐”,从“笔尖”“舌尖”“车轮”等具体环节抓起,常怀“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的敬畏之心,于点滴细节中将勤俭节约意识转化为“日用而不觉”的行为习惯。
事事恪守原则,在风险考验前永葆“俭朴本色”。“靡不有初,鲜克有终。”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形形色色的利益诱惑层出不穷,党员干部更须保持高度清醒,以“事事不离原则”的政治定力,坚守底线,不越雷池。针对“四风”问题隐形变异的新动向,要练就“火眼金睛”,精准识别“快递送礼”“电子红包”等新型“糖衣炮弹”,将潜在的奢靡浪费与腐败风险消除在萌芽状态,做到见微知著、防微杜渐。同时,要全面严格落实《条例》各项规定,主动接受群众监督,畅通监督渠道,对发现的问题立行立改、及时纠偏,确保勤俭节约的优良作风历久弥新、代代相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