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风建设的成效,最终要靠实干来检验。干部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群众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如果政策停留在文件里、会议上,干部满足于“说了就算、做了就行”,再好的蓝图也只是空中楼阁。唯有把“实”字刻在心头、落在脚下,才能让群众感受到作风转变的实效。
形式主义是实干作风的“拦路虎”。现实中,个别基层干部把“开会部署”“转发文件”当“工作完成”,实际问题却“涛声依旧”;有的地方搞“盆景式调研”,提前踩点、精心布置,看到的都是“安排好的舞台剧”,听不到真实声音;还有的干部习惯“数据汇报”,表格填得漂亮、数字涨得好看,群众困难却没解决几个……这些“重痕迹轻实效”的做法只会让政策在“最后一公里”搁浅,最终寒了群众的心。党员干部要始终坚持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把“实干”二字刻在岗位上,少一些“花架子”、多一些“真功夫”,少一些“嘴上功”、多一些“手上活”,把真功夫下到察实情、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上,让作风建设的成效真正体现在为民造福的实事好事里。
深入一线是转变作风的“必修课”。政策好不好,群众最有发言权;问题在哪里,基层最清楚答案。党员干部的政绩绝非“面子工程”的表面文章,而应该是树立在群众心坎上的民生丰碑。党员干部要践行“一线工作法”,主动深入条件艰苦、矛盾集中的基层一线,牢牢扎根在推进老旧小区改造、社区基层治理、保障食品安全等民生工作中摸爬滚打,从群众的柴米油盐、家长里短、喜怒哀乐中发现工作的切入点和着力点,多说群众“家常话”、多察群众“心上事”、多解群众“心头难”。唯有干部沉下去,让问题浮上来,让政策实起来,才能真正让群众从干部作风转变中看到变化、得到实惠、感到温暖。
群众满意是检验作风的“试金石”。 作风改得怎么样,不是靠汇报材料评价,而是看群众的笑脸多不多、抱怨少不少。党员干部要主动敞开大门,用好信访举报、12315、“民呼我为”等平台,自觉接受群众监督评判,聚焦群众最关心、最迫切的突出问题,以群众满意为导向,从解决一件事到解决一类事,一件一件抓落实。无论是解决就业、教育、医疗等民生难题,还是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顽瘴痼疾,都要以群众的满意度为衡量标准,推动落实成效接受群众检验,把问题清单转化为群众的幸福账单,使“群众满意”成为推进工作的“前锋”,也成为干部作风的生动注脚,让作风建设成效可感知、能检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