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浙江杭州市余杭区仁和街道及良渚街道部分区域出现自来水气味异常一事,引发广泛关注。这场“自来水异味”风波,折射出的不仅是水源污染的技术问题,更关涉百姓饮水之安以何从“源头”流向“心头”,是对城市治理能力的系统性考验。
余杭区人民政府7月19日发布情况通报称,“已初步查明导致异味的为特定自然气候条件下藻类厌氧降解产生的硫醚类物质,具体原因正在进一步溯源调查中,有关结果将及时公布”。同时,“关于‘粪水’的网络谣言,警方已依法查处,请大家不信谣、不传谣”。
与百姓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自来水出现异味,人们的不安情绪可以理解。在日常生活中,一些家庭购置水龙头过滤器、厨房净水器等设备,这反映人们对水质安全的高度重视。事实上,民生保障的真谛,不全是实验室数据的达标,而是烟火日常里百姓的安心。
类似自来水异味这样的民生事件,绝非个例。今年以来,广东江门自来水发黄事件、湖北武汉部分区域自来水气味异常事件……虽具体原因各异,但都对百姓生活造成一定困扰,也对城市供水系统的公信力提出挑战。这些事都蕴含一个道理:城市治理现代化,须将“人”置于应急响应的中心,强化人的协同性。供水安全关乎千家万户,涉及环保、水利、卫生健康等多个部门,各部门通力合作、高效联动,方可加快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民生之计,在于安民、乐民。在供水安全领域,亟须建立从源头到舌尖的全链条追溯体系。在“硬联通”上,加大硬件投入力度,重点解决设施设备“超负荷服役”问题;在管网节点加装嗅味识别模块,实现异常水质“秒级预警”;坚持问题导向,将异味指标纳入水质考核“一票否决”项,确保及时、精准发现并解决问题。此外,要更科学合理地调配应急资源,保障在突发事件中,百姓能及时获得安全用水等必要物资。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唯有将水质安全抓在日常、做在经常、干在平常,久久为功,才能筑牢百姓的用水安全防线。
信息化时代,信息发布准确、公开、透明是“王道”。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应急响应就得争“秒”,通过官方网站、社交媒体账号、社区公告等多种渠道,向人民群众传递准确、清晰的信息,避免信息的模糊与滞后,减少不必要的猜测和恐慌。回应民生关切时,要有前瞻性思维,主动把可能存在的疑问想在前、答在前。
高效治理,畅通诉求表达渠道是关键。要建立健全快速响应、高效解决的机制,让人民群众成为供水安全的“眼睛”和“耳朵”,鼓励大家从不同角度反馈问题,认真倾听人民群众的心声,对疑问和诉求,及时、诚恳回应。同时要从根源上查找原因,完善相关机制和措施,举一反三,防止类似问题再发生。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城市供水是最基本的民生工程,直接关系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切身福祉。唯有把百姓的“急难愁盼”当成“心头事”,让每一滴水都流淌出责任与担当,才能把实事办实、把好事办好,才能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