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福祉,国之根本。近期,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 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将宏大的中国式现代化蓝图,化作寻常百姓家门口的温暖实绩。这份沉甸甸的民生答卷,字里行间浸润着“人民至上”的执政温度,彰显着新时代共产党人的为民情怀。
查漏补缺,筑牢社会保障公平之基。中国式现代化的列车疾驰向前,既要保持发展的速度,更要守护公平的温度。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历史性转化,呼唤着更具温度、更显力度的民生保障。经济业态日益多元,灵活就业、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比重攀升,其收入不稳定、社保易断缴下的权益保障问题凸显,城乡、区域之间发展差异大,不同地区的低收入人口如何由“保生存”向“保基本、防风险、促发展”转变,这些群众反映强烈、迫在眉睫的民生痛点问题和长期积累、复杂难解的民生堵点问题制约着公平的实现。《意见》在精准识别问题的基础上,对深入推进社会保障制度改革进行了系统性顶层设计,致力于打通服务的“最后一公里”,让服务真正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于公共服务更高品质、更加便捷的期待,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
因事施策,提升公共服务均衡之效。公共服务是衡量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尺,其均衡性直接影响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若公共服务如“大水漫灌”,则难解基层深层次渴求。资源错配、供需脱节常使部分服务陷入“有却无效”窘境。我国幅员辽阔,从江南水乡到西北戈壁,从繁华都市到偏远山村,城乡差异、区域差异、群体差异客观存在,公共服务供给面临着“千城千面”的复杂局面。提升效能,重在精准识别差异需求,以多元方案实现供给与需求的高质量适配。《意见》针对这些具体的问题因事施策,将“大水漫灌”改为“精准滴灌”,根据不同地区、不同群体的实际需求,提供精准化、差异化的公共服务,以制度创新破解资源分配不均的困局,从根源上缩小差距,实现公平可及。
聚焦短板,拓展民生服务普惠之面。基础民生服务涵盖教育、医疗、养老、托育、住房等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领域,其普惠程度直接体现社会公平与发展温度。当前,我国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但民生领域仍存在供给不足、分布不均、质量参差等问题。在偏远山区,优质教育资源依然稀缺;在基层社区,医疗水平与大城市差距明显;对于低收入家庭,优质托育服务仍是奢侈品;面对老龄化浪潮,城乡养老设施分布不均问题突出。这些短板的存在,制约着民生服务的普惠性,削弱了群众的获得感。《意见》着力推动实施基础教育扩优提质行动计划和医疗卫生强基工程,织密民生保障网,让发展成果的阳光雨露,公平洒向每个群体。当优质教育资源跨越千山万水,当医疗专家“云端”问诊触手可及,当“一老一小”得到周全照料,当每个期盼都有温暖回响,普惠就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老百姓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作者:钱秦,中共绍兴市越城区委党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