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9日,四川省资阳市安岳县石窟数字展示中心内,特种电影《山岳颂安》(上、下部)正式面向公众揭开帷幕。随着灯光渐暗,沉睡千年的安岳石刻艺术精华通过前沿数字视听技术缓缓苏醒,并首次呈现在观众面前。
影片由陈建军执导。他曾担任敦煌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和大足石刻游客服务中心总策划,带领团队创作电影《千年莫高》《天下大足》及球幕电影《梦幻佛宫》《大足石刻》等作品。此次,他将镜头聚焦于安岳石窟,以与安岳县及安岳石窟有关联的历史文化名人为牵引,以安岳石窟为骨架,共同构筑起可视、可感的安岳文脉。
观众在享受《山岳颂安》视角盛宴。摄影/吴坤忠
创新双厅放映,打造差异化沉浸体验
资阳文旅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魏钊光在致辞中表示,《山岳颂安》不仅仅是一部电影,更是集团践行文化传承创新、推动文旅深度融合的一次重要实践与成果。
安岳石窟是中国石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古、多、精、美、特”为特征,是千年历史长河中儒、释、道思想交融碰撞的结晶。那一斧一凿的印记,一尊尊静穆的造像,无声诉说着先民的智慧、信仰以及与这片土地的深情。《山岳颂安》的创作,源于资阳文旅对这份厚重文化遗产的敬畏与珍视。它既是对历史画卷的唯美呈现,又是对石窟艺术精神内核的深刻挖掘。
作为安岳石窟数字展示中心的专属影片,《山岳颂安》创新采用双厅放映模式,运用不同技术带来多元体验。导演陈建军介绍,《山岳颂安》上、下部不可分割,电影与影院亦是一体化:影片为影院特定条件定制拍摄,影院则依据影片形态需求而设计。其创新之处在于打破传统纪录片边界,是安岳文化在新时代语境下的先锋表达与现代化转译。
上部以精妙的空间叙事,围绕刘仪凤与陆游的“安岳之约”,引领观众穿越时空,解读石窟如何在历史风云中凝练出安岳独一无二的文化个性。影片在Boxfilm四维沉浸影院呈现。该影厅创新构建“银幕、声音、座位”3S核心系统,采用270度三面环绕巨幕结合LED地屏,形成沉浸空间;通过四银幕联动技术,以每秒60帧、总分辨率达18K的多维度光影包围观众。影片情节厘清贯穿古今的安岳城市文脉,诠释石窟诞生并走向繁荣以及安岳人精神家园的构建历程。片中匠人角色由安岳本地非遗传承人及石刻匠人本色出演。
下部依托全球首座为石窟艺术量身定制的3D8K球幕影院,营造无与伦比的沉浸式体验。先进的数字技术让静默千年的造像“活”起来,引领观众步入历史并亲身感知的鲜活时空。影片借助12台4K投影仪将画面均匀投射至直径21米的球幕,结合3D技术增强空间深度与临场感;观众视野被全景影像包裹,安岳石窟分散在各乡镇的精美造像仿佛近在咫尺、可触可及。经高精度扫描与数字修复的造像在球幕上生动再现,震撼音效与精微凿刻声共同营造深度沉浸的四维空间体验。影片的诞生,既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次礼赞,也是安岳坚守文化传承责任、拥抱科技创新、服务区域发展战略的郑重答卷。
此外,特别创作的同名交响合唱《山岳颂安》亦为影片亮点之一。作曲团队多次深入安岳采风,以交响合唱形式让安岳石刻“声”入人心。
游客在安岳石窟数字展示中心体验安岳石刻千年风华。摄影/吴坤忠
数字技术赋能,守护石刻艺术未来
安岳(古称普州)拥有唐宋摩崖造像10万余尊、石刻经文40余万字,是中国现存摩崖造像最密集、题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在中国石窟艺术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然而,由于石窟点分散,交通不便,加之四川高温多湿气候影响,这些石刻面临自然侵蚀的风险。如何让千年瑰宝“活下去”,更“活起来”,成为摆在文保工作者与政府部门面前的时代命题。借助数字化手段进行记录、保护与传播,成为安岳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重要举措。
今年5月,安岳石窟数字展示中心正式投入使用。作为四川首座以石窟数字化展示为主题的文旅综合体,中心打造了石窟数字体验馆、石窟数字影院、文化交流中心、游客中心及石窟文化商业街区等区域,让游客一站式体验安岳石刻千年风华。特种电影《山岳颂安》的上映,是当地推动石窟创新保护与利用的又一重要举措。影片不仅突破时空限制,让观众身临其境感受安岳石窟的艺术魅力,更构建了系统、可追溯的高精度数字档案,为未来石窟的研究、修复与永续传承提供重要基础。
四川石窟文化旅游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忠良表示,特种电影《山岳颂安》的盛大点映,标志着安岳石窟数字展示中心核心文化IP正式形成,也标志着中心全面开放运营拉开序幕。安岳石窟数字展示中心是四川省文化和旅游重点项目,也是资阳大足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重点项目。该项目不仅是对千年石刻艺术的科技化保护,更以创新手段激活文化遗产的现代价值,实现保护、传播、经济与社会效益的多赢,可为类似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借鉴。其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助力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推动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促进学术研究与教育、推进科技与文化融合创新、带动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
从数字建档到光影叙事,从研学体验到文创转化,安岳正在持续探索保护、研究、利用的守正创新之路。(谭轩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