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地方要闻 > 典型经验 > 正文

咸宁职业技术学院高质量发展的创新探索

近些年,我国职业教育尤其是高等职业教育取得长足发展。这一成果的取得得益于国家的大力支持,得益于产业的发展以及人民群众对接受高等职业教育的需求。无论是产业在国内的升级换代还是向海外转移布局,高等职业教育都发挥着重要的支撑作用。然而,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在国内并不均衡。

相较于中西部地区,东部沿海地区产业更加发达,特别是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众多;人工智能、大数据、新能源、信息技术和集成电路等高端产业密集,拥有更多在全国甚至全球影响力大的企业;且地方政府财力雄厚,有力地支撑着当地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这些地方的高职院校甚至将解决行业的“卡脖子”技术作为科研的目标。因此,这些高职院校的发展经验更容易受到全国的关注和效仿,在职业教育国家级项目或奖励中往往能更多地获得耀眼的成绩。如江苏和广东在职业教育“双高校”中所占的比例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

我国中西部地区,尤其是工业不发达的地市,普遍农业占比较高,新技术如大数据、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的应用场景相对较少,难以提供充足的或有吸引力的就业岗位,导致当地的高校毕业生大多到经济发达的省会或东南沿海地带就业。中西部地区高职院校如何立足当地,走自己特色发展之路,成为特别值得关注的问题。

位于我国中部省份的咸宁职业技术学院近些年的探索具有很强的启发和借鉴意义。咸宁职业技术学院虽然是省属院校,但财政拨款主要来自咸宁市政府。咸宁市经济总量位居湖北省第十位左右,2024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1944.57亿元,三次产业结构为14.6:33.0:52.4;2024年咸宁市的财政总收入约180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约115亿元;而一般公共预算支出达到370亿元。总体上看,咸宁市属于工业不够发达、财力较为紧张的地市。这样的产业结构和财力状况对咸宁职业技术学院的发展提出了挑战。经过探索与实践,咸宁职业技术学院走出了一条立足咸宁,以市场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以机制为关键,深化产教融合,全方位服务咸宁发展的道路。其主要有三点突出表现:

扎根地方,融入区域发展。

作为地方性高职院校,咸宁职业技术学院确定了立足咸宁、融入武汉、服务湖北的办学定位,明确“咸宁职业技术学院是咸宁的大学”。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咸宁全域,尤其是咸宁市所辖的县区,学校提出了“1+2个分校区+4个中心”的发展布局,将高职教育资源下沉到区县。学校始终秉持“本地招生、本地培养、本地就业”的“三本”机制,确保专业结构与咸宁市的产业结构保持高度一致。目前,咸宁职业技术学院应届毕业生中约33%的生源来自于咸宁,而毕业生中有40%留在了咸宁,75%留在了湖北。

最能体现“三本”机制优势的是咸宁职业技术学院的“一村多名大学生”项目。2018年以来,咸宁职业技术学院面向农村地区开展“一村多名大学生”培养,已为咸宁市905个行政村培养了2500多名农民大学生。学校不仅负责培养,而且积极扶持毕业生创业,专门成立了“咸宁市一村多名大学生产业发展中心”,免费为他们提供专门的场地和门店。“一村多名大学生”项目为咸宁的乡村建设提供了重要的人才支撑,目前已有30%的“一村多名大学生”学员成为村级“两委”成员,25%成为创业致富带头人,涌现出了“黑猪西施”“龙虾大王”“土鸡司令”“蘑菇大王”等一大批创业明星。

针对农业在咸宁占有较高比例,咸宁职业技术学院大力服务咸宁的茶叶、桂花、莲藕等特色农业的发展。咸宁有“桂花之乡”之称,桂花资源丰富,咸宁市咸安区把桂花苗木作为主导产业发展,专业大户数量和基地规模不断攀升,科技含量持续增高,桂花产业经济效益开始凸现。咸宁职业技术学院要求相关的院系重点发展“一支花”,积极探索桂花向盆景方向的发展。学校联合相关企事业单位,组建咸宁市食用菌研究所、咸宁市园林科学研究所、咸宁市芳香植物研究所、咸宁市食用菌工程技术中心、咸宁市茶叶质量安全工程技术中心、咸宁市桂花苗林工程技术中心、咸宁市中药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为地方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与服务。实行“订单”培养和现代学徒制培养,开设“园林订单班”“兴农科技订单班”“福人药业订单班”“现代学徒制盆景班”等,培养适应市场需要的技术技能人才,打造服务地方生态文明建设、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生力军。

与此同时,学院整合培训项目,建设社会化培训服务平台,动态调整职工培训项目目录,定期发布培训需求,“靶向式”“菜单化”开展岗前培训、岗位培训、继续教育等。围绕咸宁桂花产业、茶产业等特色产业,深入企业、乡村等地开展技术培训与指导,实施高素质农民教育培训、退役军人就业培训、养老护理培训、创业就业培训等社会培训服务,仅2024年承接举办各类培训项目115个、培训41120人次,为企业员工技能提升和社会人员再就业提供服务。针对咸宁产业人才需求,深入开展技术人才技能鉴定,年均开展技能考证服务10000人次以上,为咸宁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和技术支撑。

重构生态,打造技能校园

咸宁职业技术学院在人才培养上始终坚持坚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强调学生要“三会”,即学会生存、学会生产、学会生活。学校充分利用原有的师范教育基础,对学生进行文化熏陶,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同时把职业技能教育作为实现“三会”的重要载体和途径。学校把工匠精神作为校园文化的精神内核,使其成为学校的文化标识。

咸宁职业技术学院坚持“技能强校、技能兴校”的理念,深刻地认识到技能习得是一个由“认知到熟练再到创新”的阶梯式发展过程,必须依托真实生产环境进行反复实践淬炼;技能内化需要通过“学中做”“做中学”的“工学结合”“知行合一”模式,实现身体认知与思维创新的有机统一;技能形成则依赖校企地等多元主体的深度协同,共同破解长期存在的“产教脱节”难题。基于职业教育“能力生成的渐进性、情境迁移的具身性、生态协同的系统性”等特点,咸宁职业技术学院在2021年率先提出建设“技能校园”,出台了“技能校园”建设的指导意见和工作实施方案,从学习者职业素养的获得、利用、维持的视角,构建了“技能案”明方向、“技能课”建体系、“技能库”拓资源、“技能师”夯基座、“技能地”搭平台、“技能赛”淬技能、“技能券”促提升、“技能展”显实功、“技能评”抓诊改、“技能情”铸匠心的完整技能人才培养体系。

通过“技能校园”建设,技能教育生态日益优化,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契合度更高。学生职业技能证书获取率同比提升45个百分点,平均就业率95%以上,就业单位满意度98.76%,自主创业率最高6.25%,师生服务企业技术升级案例突破200项。建设成果在国内40余所高职院校推广应用,在全国职业院校各类会议、论坛上作经验分享十余次,为职业院校创新育人生态提供可借鉴经验。

市场导向,深化产教融合

职业教育是跨界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需要遵循多方参与、多方受益的原则。作为产教融合主体的校、企、生均有其自身的利益诉求,学校需要按照学制和人培方案的要求实施规范有序的教育教学,企业有成本控制、工作时间以及因为订单多寡而调整用工规模等不同需求,学生有个人发展、权益保护等诉求,而技术技能却是三者共同关注的价值核心。因此,产教融合必须围绕技术技能这一共同价值追求,兼顾企业、学生、学校各自利益诉求,通过校企合作,真正实现产学研用融合。

咸宁职业技术学院采取开放的策略,广泛地动员和汇聚政府、行业、企业和社会的各种资源,通过多元联动、平台推动、项目驱动,横向互通、纵向贯通、区域融通,建设校企技能共同体。学校牵头成立咸宁市域产教联合体(省级首批重点建设市域产教联合体)、湖北数智文旅与酒店业产教融合共同体,主持或参与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37个;与地方政府共建区域性产业学院5个,政校行企共建专业性产业学院13个、咸宁市新产业公共实训基地等开放型区域产教融合实践中心等。

为了有效地运作这些校企技能共同体,学校采取市场化机制与企业化管理,吸纳企业深度参与咸宁市新产业公共实训基地的运营与管理工作;依托企业技术力量,承担部分设备的维护保养与软硬件升级服务,通过平台整合市内资源,实现闲置设备和课时向中小学和中职院校的共享共用。通过精细化运营、资源共享与维护保障,累计为学校节约(设备维护、耗材、水电等)经费超过180万元。其中设备完好率保持在98%以上,实训设备利用率提升40%。

为将产教融合落到实处,学校积极推动“引企入教”,成功引进包括湖北省数字经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心、力科金属、京东等10余家优质企业入驻校园“产教融合园区”,共建真实生产环境的教学车间和研发中心,企业将真实项目融入教学过程。每年为近千名学生提供“沉浸式”岗位实践,学生参与生产直接创造经济效益逾700万元,实现了教学与生产的“零距离”。

为了打破产业人才需求与院校供给之间的信息壁垒,学校联合企业共建了全国首个“产教融合人才供需与技术服务平台”,整合分散于政府各部门、各行业组织、企业以及职业院校的各类信息资源,构建“需求预警-动态调整-精准匹配”闭环,实现人力资源供求信息互联互通:一是需求精准匹配。汇聚区域内超过 800 家重点企业实时岗位需求、技术攻关项目与院校专业资源、师生能力数据。二是资源高效对接。提供项目发布、人才画像、培训预约、成果转化等全链条线上化服务。平台上线一年内,成功撮合校企合作项目80余项,促成技术转化金额超4700余万元,企业技术需求响应周期缩减50%,精准推送匹配实习与就业岗位超过 1.2万个,相关专业毕业生对口就业率提升18%。

作者:郭建如,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李玮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