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构建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体系,大力培养大国工匠、能工巧匠、高技能人才。”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更是以“加快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大国工匠、能工巧匠、高技能人才”为重点任务,统筹规划我国职业教育事业发展,这标志着党对职业教育规律、教育强国建设规律的把握达到了新高度,开辟了新境界。
培养高技能人才,是职业院校服务国家战略、维护国家利益、实现国家目标的必然选择,也是责无旁贷的义务所在。咸宁职业技术学院(下文简称“咸宁职院”)是一所地方性的公办普通高职院校。由于发展历史原因以及当地产业和经济发展条件所限,咸宁职院没有入选国家级“双高院校”,不但失去不少发展机遇,也很难在全国各种评比和竞赛中获高级别奖励。但学校始终坚持“品德为基、技能为核、素养为要”的育人理念,弘扬“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扎扎实实在高技能人才培养方面走出了自己的成功之路。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对技能人才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针对传统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过程中人才供给与产业需求错位、教学与生产实践脱节等突出问题,咸宁职院对接产业结构优化和岗位需求变化,从2021年开始实施“人培体系、课堂教学、学业评价”三项改革,并同步推进“产教融合、‘五金’资源、技能文化”建设工作,为高素质技能人才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和发展通道。
为了推进以上改革措施顺利实施,学校成立了技能校园建设领导小组,发布《技能校园建设指导意见》,从宏观层面明确工作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建设目标和主要任务;制定《技能校园建设工作实施方案》,将指导意见中的目标任务细化为具体实施步骤和时间节点,为开展具体工作提供操作指南;出台《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意见》,建立“四对四优”人才培养动态调整机制,对接产业需求优化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经过4年多的努力,相关改革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动、活、巧、好”的教学,有效提高教学效果
以职业活动为指引,将真实的生产场景搬到教学场所中,将企业真实案例搬到课堂教学中,按照企业项目实施过程重构教学流程,将教师操作示范、指导和学生操作练习作为课堂必备环节,构建以“动”为主的技能课堂和教学过程,学生参与到真实的项目建设和工作事务中,“动手”“动口”“动脑”和“动心”相结合,把专业技能用在工厂车间、田间地头,建立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让教学“巧”起来、让效果“好”起来的新型教学模式,用朴素的语言和精心投入践行行动导向教学,促进学生职业综合素质和行动能力的提高。
常态化的“解剖一堂课”,有效提升教学质量
构建“内容有用、方法有味、思政有魂、课堂有品”的“四有”金课标准,每月开展“解剖一堂课”教学诊改活动,每年按“四有”标准评出100节“示范课”和“诊改课”,展示优秀教学改革成果,剖析存在问题的案例并督促其进行整改。全校以督导督查为手段,采取院部集中研学、工作小组复听、教研室组织研讨、质量督导办闭环督导四级“解剖”方式。引入企业导师、第三方评价机构参与评价,依托智慧教学一体化平台智能化分析评价结果,形成了“评价—反馈—改进”的教学诊改闭环。同时,学校每年常态化开展教师教学水平能力测试,将测试成绩作为教职工职称评审、岗位聘用晋级、年度考核、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通过“以试促学”的方式整体提升学校教师教学能力和水平。
技能导向的学业评价,有效提高需求匹配度
学校建立以职业技能为导向的学业评价制度,一是推进以职业能力发展为核心的学分制改革、学业评价、素质学分管理体系建设,优化课程分类考核和技能考核评价,细化学分认定和置换办法。按照“一课一方案”,构建涵盖职业技能、职业素养和创新能力等多维指标的评价制度,提高毕业生技能水平与企业需求的匹配度。二是建立“技能券”制度,以“技能券”的形式鼓励学生“把作业写在校园里”,将技术技能运用到实践中,深度参与学校治理。学生通过“技能券”兑换各类素质学分或实际报酬,实现从知识技能学习者向校园建设参与者的角色转化。
实体化运作的产业学院,有效促进产教融合
为了将产教融合落到实处,咸宁职院积极推动引企入校和产业学院建设,引进省数字经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心和京东等10余家优质企业入驻学校“产教融合园区”,共建基于真实生产环境的教学车间和研发中心,将真实项目融入教学过程,为学生提供沉浸式岗位实践,学生参与生产并直接创造经济效益,实现了教学与生产的对接。例如,与三云数字科技公司建立数字化平台,通过精细化运营降本增效,以双创支持激发校园活力;与三赢兴科技合作进行设备和工艺升级改造,使其生产效率提升35%,产品一次性良率提高到99.85%以上;对华宁防腐技术公司开展一对一技术指导,不但帮助公司取得了多项科技成果,也为学校学生获得了大量的实习和就业机会。
工匠精神为核心的校园文化,有效促进以文化人
把工匠精神作为校园文化的核心内容,厚植在校园、深植在学生心里,成为学校的文化标识。学校将职业道德、匠心品格、劳动精神融入办学理念、办学目标和教风学风,贯穿于学校管理、教育教学和实习实训的各个环节,引导学生自觉传承工匠精神,坚定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根据专业分布和学生特长组建学生技能型社团80余个,开展校园创意文化月,鼓励学生结合专业开展创意设计制作,把技能写在校园;举办“技能成才,强国有我”技能文化月,深入社区开展劳动技能比武、专业技能竞赛、能工巧匠进校园和技能社团秀等系列活动;通过搭建“文华”技能展厅、成果展示馆、才艺展示舞台等鼓励学生积极展现自我,建立专业自豪感和自信心。
高适配的社会服务,有力彰显高职院校担当
咸宁职院围绕当地特色产业,针对中小企业居多的实际,深入中小企业和乡村开展技术培训与指导,针对农民、退役军人、养老护理和创业就业开展社会培训服务。学校在全省率先实施“一村多名大学生培养计划”,对接湖北省农民合作社资源网络,培养了大量农村留得住、用得上的高素质新型农民,有效解决了产业农民知识更新不及时、技能培训资源不足、工学矛盾突出、学习成本高等问题,为传统农业注入了现代化、产业化的新思维,成为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学校建立了社会化培训服务平台,针对企业转型升级对技能人才的需求,动态调整职工培训项目目录,定期发布培训需求,“靶向式”“菜单化”开展岗前培训、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为中小企业发展筑基,在人才储备、技术提升、市场拓展(特别是新媒体营销)等核心环节提供实质性的解决方案与前瞻性指导。
咸宁职业技术学院深入坚持扎扎实实做好教育教学工作,通过不懈努力,取得诸多耀眼成绩。近五年来,该校毕业生就业率连续稳定在95%以上,对口就业率85%以上,毕业生本地就业率70%以上,用人单位满意度连续两年超过95%,创业率最高达到6.25%,“双证”获取率提升至96%,其中智能制造、现代农业等特色专业群实现“双证”全覆盖。学校也由此入选了《2023年度中国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人才培养卓越高等职业学校。
作者:赵志群,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