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审计署网站发布2025年第1号公告:中央部门单位2024年度预算执行等情况审计结果。公告指出,8家所属单位存在“享乐主义”、“奢靡之风”,涉及金额1819.43万元。中央八项规定推行已十余年,如此触目的公共资源严重浪费现象何以仍能发生?
案例中,10人之需竟占据近4000平方米空间,大面积闲置远超合理范畴,这已非简单的办公所需,而是脱离实际、追求排场的典型表现。它深刻揭示了“享乐奢靡”的一种形态:忽视公共资源的实际效用,将其异化为权力与地位的象征,其根源在于公共责任意识的严重缺位。
剖析问题根源,需抽丝剥茧。预算约束软化是首因。部分公共资金使用缺乏刚性制约,“重投入、轻效益”观念犹存。案例中,巨额租金支出与大面积低效闲置并存,凸显了相关人员对财政资源的轻视与不当配置。监督整改衔接不足是关键。日常监管、巡视审计与后续整改的压力传导及效果巩固机制存在缝隙,导致问题易反弹、难根治。价值观偏差是深层根源。少数人误将奢靡享受视作“应有待遇”,将勤俭节约视为“过时观念”,使得公共资源被视作可随意支配的“私产”。
3937.03平方米的办公空间,犹如一面放大镜,映照出的问题值得我们警惕。当部分单位在无谓的铺张中耗费资源,不顾公共资金的稀缺属性与沉甸甸的民生期盼,这种资源配置的严重失衡,折射出扭曲的价值观——过分追求看得见、摸得着的“面子”,轻视无形的公共责任底线与资源配置效率。
根治此顽疾,需标本兼治,破立并举。首要在于硬化预算约束。必须强化预算执行的刚性要求与全过程绩效管理,对办公用房等大额支出实施穿透式监管,引入智能化动态监测预警机制,确保公共资金的流向与效益全程置于有效监督之下,杜绝“花了再说”、“闲置无碍”的糊涂账。关键在于强化整改实效。对享乐奢靡问题,整改必须动真碰硬。要压实主体责任,由单位主要负责人牵头,实行清单管理、逐项销号,确保“问题不解决不放过”。同时,应建立违规行为负面清单制度,将整改情况与干部选拔任用、考核评价紧密挂钩,形成长效震慑机制,防止“雨过地皮湿”。根本在于筑牢思想根基。奢靡浪费往往是信念堤坝的溃口。必须持续深化思想教育,引导员工从灵魂深处认识“公款姓公,一分一厘都不能乱花”的底线红线。
当前,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正处于关键节点,要以案为鉴,在严肃查处“四风”问题的基础上,聚焦作风问题根源,从思想深处清除特权思想的滋生土壤。制度约束的笼子需越扎越牢,精神堤坝的基石更要层层夯实。唯有如此,公共资源的每一分钱才能彻底摆脱无效消耗的阴影,真正化作润泽民生的甘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