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地方要闻 > 基层治理 > 正文

草原上有个“牧人茶室”

内蒙古自治区乌拉特后旗人民法院牧区人民法庭,位于乌拉特后旗潮格温都尔镇,辖区面积20407平方公里,边境线长近195公里,是典型的少数民族地区法庭。

全国模范法官、牧区法庭庭长巴音那木拉,考虑到辖区区域特点和审判工作现状,总结多年的调解工作经验,巧用牧区各族群众饮用奶茶的民族习俗融入调解工作,独创“三杯茶”调解法,即喝一杯“暖心茶”,舒缓双方对立情绪,营造轻松氛围。敬一杯“交心茶”,引导双方在茶叙中平等对话,在交流中搭建解决问题的桥梁。碰一杯“定心茶”,推动双方当事人解开心结、握手言和。“三杯茶”调解法,以柔性的调解方式化解矛盾纠纷,实现矛盾纠纷实质性化解,为群众提供良好的司法服务,获得了各族群众的好评。

牧区法庭法官在“牧人茶室”里进行调解。

温情调解,帮助老友解开心结

“在‘牧人茶室’里边喝茶边调解,真有一种以前和朋友在家聊天的感觉,心情也平静了很多。”牧民布某某说。

老牧民孟某某与布某某是相识多年的老友,几年前,布某某受雇开始为孟某某饲养骆驼,然而未到期限便以看病为由提前离开。后来双方因工钱及丢失骆驼的赔偿款、预支的钱款等问题,闹得不可开交,互不相让。

为缓和矛盾,案件承办法官邀请双方到牧区法庭的“牧人茶室”进行调解。“牧人茶室”的布置,就是按照少数民族群众的习俗来安排的。踏入茶室,茶香悠悠,熟悉的环境,让双方情绪都有所缓和,承办法官依照蒙古族传统习俗,亲自为双方沏上热腾腾的奶茶。

随后,在品茶的氛围中,法官耐心倾听双方诉求,一边和风细雨地引导双方换位思考,回忆在草原上一同放牧、一起对抗风雨的日子,让彼此内心深处那份久违的友谊慢慢复苏,一边严谨地为双方剖析案件背后的法律关系,以及一旦走上诉讼道路可能产生的利弊得失,促使双方认真审视自己的处境。经过法官耐心细致地调解,双方最终放下执念,握手言和。

从刚进茶室时的针锋相对、剑拔弩张,到后来双方心平气和地坐下来沟通,直至矛盾纠纷的成功化解,与“牧人茶室”和“三杯茶”调解法的温情化解密不可分。

联动调解,化解邻里土地纠纷

牧区法庭,日常审理的大多是离婚纠纷、邻里矛盾、民间借贷、草牧场纠纷等民事案件。办好这类案件,除了重事实、重法律,有时还要考虑当事人的亲情、感情,在办理好案件的同时,维系当事人之间的和谐关系,才能更好地实现案结事了人和。

2023年,家住在获各琦苏木的巴某和朝某,因纠缠多年的草场界限纠纷找到了牧区法庭。巴某和朝某两家是邻居,多年前关系十分融洽,在二轮土地承包后,巴某日常放牧、外出需要经过朝某的草场。刚开始并没有什么问题,后来随着放牧规模的扩大,朝某出于保护自家草场和放牧权益的考虑,不同意巴某通行。巴某提出用自家相应面积的草场置换一条新路,然而双方在置换条件、通行方式等方面始终未能达成共识。承办法官把两家当事人叫到一起调解时,双方情绪都很激动,吵得不可开交,因为通行和草场保护的问题互不相让。

承办法官在充分了解案情后,认真审查相关证据,考虑到双方虽矛盾重重,但作为邻居已和睦相处了几十年。单纯地以调查到的土地界限为依据判处案件,虽从法律的角度看并无不妥,但是不利于问题的彻底解决,还可能导致矛盾激化。从情理法兼顾的角度,法官决定邀请双方当事人到“牧人茶室”调解。

“以前,你们两家人是不是也经常像今天这样串门、喝茶、聊天呢?”调解开始时,承办法官开玩笑似的一句话,让双方开始沉默。家住牧区,有时候近邻确实比远亲更熟悉,过去他们两家人也是经常来往,只是因为土地纠纷问题,好久没有坐到一起了。

调解过程中,承办法官晓之以情,动之以理,解释相关法律的同时,劝说双方要珍惜这份来之不易的邻里关系。法官又邀请了苏木镇政府、司法所、草原监管部门的工作人员一起来想办法。在多方共同努力下,双方当事人最终达成调解协议,通过用部分草场置换的方式,明确了双方的草场界限。这样一来,解决了双方土地纠纷的同时,也避免了老阿妈的潜在损失,双方这份几十年的邻里关系也得以维护。

情理法兼顾,修复家庭亲情关系

2024年1月,一位80多岁的老人由其小女儿搀扶着走进了牧区法庭。老人身患阿尔茨海默病,长年离不开人照顾。老人的六个子女因老人的赡养问题矛盾重重,最后小女儿将老人接到牧区家中赡养,但老人其他子女不同意支付赡养费,小女儿无奈带着老母亲来到法庭寻求帮助。

了解到案件的来龙去脉后,承办法官意识到该案涉及家庭矛盾和亲情关系,宜调不宜判,本着“调解一个案件、维系一个家庭”的原则,为尽早解决老人的生活问题,同时维系好当事人兄弟姐妹间的手足亲情,承办法官向老人的小女儿要了老人所有子女的联系电话和住址,多次电话联系沟通,并前往老人子女们家中做他们思想工作。经过努力,老人的几个子女同意进行调解。

调解工作在牧区法庭的“牧人茶室”进行,经过法官的劝说,好久不联系的兄弟姐妹六人,又像他们小时候一样跟母亲围坐在茶桌前喝起了奶茶。调解过程中,法官从“情、理、法”三方面对老人的几个子女进行劝解,指出老人养育子女成人非常不易,从感情上来讲,儿女应让老人老有所依、老有所养,尽其所能孝敬老人、善待老人;从法理上来说,子女对父母有法定的赡养义务,不能找各种理由逃避赡养义务。最终在法官的耐心调解下,老人的子女们签订了赡养协议,老人由小女儿继续赡养,其余子女支付赡养费,同时也要经常来看望老人。曾经破碎的家庭亲情关系在牧区法庭法官的努力下得以修复,老人的赡养问题得以圆满解决。

牧区法庭平时审理的案件大多是家长里短的小案子,但如何在兼顾法理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化解矛盾纠纷,让当事人感受到司法温度,实现“三个效果”的有机统一,一直都是牧区法庭法官们执着的追求。近年来,牧区法庭的法官们运用“三杯茶”调解法,通过将奶茶文化习俗与矛盾纠纷调处紧密结合,让基层法庭成为了矛盾纠纷的“终结地”,此举也是新时代“枫桥经验”中“非诉解纷”现代司法理念的生动体现。截至目前,牧区法庭累计化解各类矛盾纠纷380起,成功率达95%。牧区法庭历年审理的各类案件中,约90%的案件以调解、撤诉方式结案。

(李印 文/图)

[责任编辑:钟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