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统计局7月15日发布数据,初步核算,2025年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660536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5.3%。这份成绩单犹如一剂强心针,既印证了中国经济的强大韧性,更展现出稳中求进、以进促稳的战略定力。若以“增长5.3%”为切口细细剖解,便可见中国经济的澎湃活力源自何处。
外贸“三重奏”奏响开放强音。外贸是观察中国经济活力的重要窗口。多元稳定的市场、创新优质的产品、应变求新的外贸主体,是我们应对挑战的底气。上半年,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21.79万亿元,出口规模历史同期首破13万亿元,数字的背后是外贸结构的持续优化与抗风险能力的显著增强。上半年,机电产品出口7.8万亿元,同比增长9.5%,占出口总值的60%,其中,与新质生产力密切相关的高端装备增长超两成,代表绿色低碳的“新三样”产品增长12.7%,印证着中国制造向全球产业链中高端攀升的铿锵步伐,新质生产力激活发展引擎。
经济增长的深层动力,正在于新质生产力的加速形成。上半年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9.5%。在江苏泗洪的电子元件车间里,智能化生产线昼夜不息;深圳前海的科技园区中,未来产业蓄势待发。这种创新动能的迸发,不仅体现在技术突破上,更融入产业升级的肌理。而今,从“两新”政策激发传统产业活力,到“人工智能+”重塑生产流程,新质生产力正成为中国经济的“关键增量”。
内需市场释放澎湃势能。中国经济的韧性,既在于“世界工厂”的制造能力,更在于“世界市场”的消费潜力。当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加剧,中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愈发凸显。上半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45458亿元,同比增长5%。这种内外需联动的活力,得益于政策的精准滴灌。从“以旧换新”点燃消费热情,再到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降低企业成本,一系列举措让内需市场成为稳增长的“压舱石”。
面对保护主义逆流,中国始终以开放纾发展之困、以合作聚创新之势。上半年,我国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进出口11.29万亿元,同比增长4.7%,对东盟、中亚、非洲等新兴市场出口增速都达到两位数,这种开放的姿态,不仅体现在贸易数据上,更化为具体的行动:全国22个自由贸易试验区已形成覆盖东西南北中的改革开放创新格局,外资准入负面清单限制措施缩减。可以说,从政策咨询到项目落地,中国对外开放释放的红利,正转化为全球共享的发展机遇。
站在半年的节点回望,5.3%的增速绝非简单的数字游戏,而是中国经济在风浪中劈波斩浪的生动注脚。我们坚信,只要坚持创新驱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就能在复杂环境中劈波斩浪、稳健前行,持续为世界经济注入更多稳定性和确定性。(作者:王小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