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IP的全产业链运营,是中国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方向,可有效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当前,中国原创内容品牌产业化发展面临IP专业化研发机制不健全、IP授权的产业化配套体系不完善、从粉丝经济向创意经济的转型不充分等问题。对此,建议统筹推进文化赋能社会经济发展的大国潮经济,以产业化模式培育孵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IP矩阵,将其推广切实融入国际文化交流与传播体系中,积极扶持并不断完善IP授权体系建设。
【关键词】传统文化IP 全产业链发展 国潮经济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2025年春节期间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以下简称《哪吒2》)的火爆与领跑,让人们深切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当代中国人乃至国际消费者的审美吸引力和市场号召力。同时,电影周边衍生品及其授权扩张,也让人们越来越清晰地意识到,优秀文化内容不仅能直接产生市场效益,也能够通过“文化+”形成全产业链的价值延展与效益倍增。
文化产业有两个相互关联赋能的范畴,即文化的产业和“文化+产业”,二者共同形成文化全产业链发展体系。例如,已逾百岁的影视公司迪士尼,直到现在还能保持稳固的行业地位和国际影响力竞争力,与其文化品牌的全产业链运营密不可分。中国影视业的发展已有百年历程,内需市场巨大,如何培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品牌(IP),并使其实现全产业链发展,是亟待破解的重要课题。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IP的培育之路
鉴于实际应用意涵,本文论述的IP为内容品牌,特指在文化经济活动语境中具有较高公众认知度和市场号召力的特定文化创意内容。IP是当前使用频率很高但定义相对模糊的概念。从语源来看,IP脱胎于知识经济范畴,但又不是完全意义上的知识产权(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IPR),从应用语境来看,总体上指向的是知识资产中有较大知名度美誉度的文化创意无形资产,既包括有产权属性的图书、影视、网络文学等著作权类资产,也包括并不受版权法规制约的经典文本、经典形象、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公共文化资产。作为内容品牌的IP,目前卓有成效的开发模式是动漫影视,相较真人明星演艺,动漫形象及其故事资产特征更稳定明确、便于连续创意开发和品牌化打造,也更适合全产业链运营。
在这方面,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以下简称“上海美影厂”)极具代表性,其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开发培育出的影视IP具有文化经济活动特征,并在国际上产生了显著影响力。成立于1957年的上海美影厂在动画创作美学上不断突破,同时,其精心培育的传统文化题材IP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诸如,中国第一部彩色剪纸片《猪八戒吃瓜》(1958年),第一部影院动画长片《大闹天宫》(1961年至1964年),第一部宽银幕动画长片《哪吒闹海》(1979年)等,其中的孙悟空、哪吒等原创动画形象老少咸宜、深受全民喜爱,给上海美影厂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让艺术家们能体面安心地搞创作。上海美影厂是在中国处于文化产品供给有限,而精神文化需求旺盛的文化经济短缺时期发展起来的,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IP培育作出了开创性贡献,不仅在动画艺术上不断创新突破,而且在大众文化消费上也积累了足够庞大的注意力经济效益。
改革开放后,上海美影厂因拥有优秀IP群落,一度被寄予发展为中国迪士尼的期待,可惜由于市场化转型的不适应以及开放催生的西方文化热,没能有效发挥存量IP的市场价值和全产业链发展的潜力。事实上,改制后的上海美影厂试图培育新的IP,其在1980年-1990年代开发了《邋遢大王奇遇记》《舒克和贝塔》《魔方大厦》等电视动画片,以及《宝莲灯》(1999年)等商业化影院动画电影,遗憾的是,这些作品无论在文化影响力还是商业成就上,都未能重现此前的辉煌。
在中国现代文化产业和文化市场发展进程中,由于体制机制的变革,上海美影厂在开发和培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IP方面虽未能成功实现全产业链发展,但毫无疑问,为当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IP产业链体系的建构奠定了重要基础。
近年来,随着文化和产业环境条件日益成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IP的产业化发展历经起伏跌宕后蓄势而起。全社会的文化自信,为国潮经济兴起营造社会价值认同的整体环境,文化体制改革推进文化产业繁荣发展,给国产动画影视创造了市场—产业—资本—技术共生共荣的硬实力条件。自2015年以来,我国涌现出一批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共赢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IP动画电影的佳作,比如,《西游记之大圣归来》(2015年)、《大鱼海棠》(2016年)、《哪吒之魔童降世》(以下简称《哪吒1》)(2019年)、《白蛇:缘起》(2019年)、《姜子牙》(2020年)、《雄狮少年》(2021年)、《新神榜:杨戬》(2022年)、《长安三万里》(2023年)、《白蛇:浮生》(2024年)等,尤其是2025年初的《哪吒2》更成为中国影史的奇迹。同时,其衍生品、盲盒以及周边授权开发等全产业链发展格局也应运而生,成为中国文化市场的一匹黑马,带动国潮经济相关产业,诸如餐饮、服饰、图书、文创产品制造等一系列消费增长。
总之,中国动漫IP开发培育经历了跌宕起伏之后,其培育之路渐入佳境,传统文化创意品牌全产业链发展未来可期。
原创IP产业化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中国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IP开发的资源极为丰厚,目前虽已出现比较成功甚至火爆的个案,但尚未形成能够全产业链发展的IP矩阵和授权体系。IP产业化发展的基本商业逻辑是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也就是要让IP的文化价值实现利益最大化。IP的建立需要巨大的成本投入,包含人力、时间、设备、营销等,只有通过规模经济才能摊薄成本并实现边际成本递减。考虑到IP文化价值具有随着受众增长不断增值的无形资产特征,加上广泛授权产生的范围经济效益,在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文创IP的全产业链运营,可实现边际成本趋零而边际收益不断递增的超盈利模式。
在计划经济时期,全国的动画影视供给本身就稀缺,作为龙头的上海美影厂坚持艺术成效和社会效益导向,培育创造动画形象时追求极致的艺术效果,但对其著作权商业价值的长期开发不足。市场经济发展初期,由于著作权未得到有效保护,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IP的培育相对不足。如今,国潮经济涌动,中国文化IP呈兴旺之势,应借此机会总结经验找准症结,从问题出发进而合理谋划布局拓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IP的全产业链发展之路。具体来看,中国原创内容品牌产业化发展面临的问题主要有三个方面:
IP的专业化研发机制不健全。内容品牌需要研发,需要有专业的团队,从主题创意、故事叙述、形象塑造、衍生开发等按工业化流程做周密规划并有组织地系统性开展,还需要非急功近利的耐心资本培育孵化。如果能形成从IP研发到市场成功,乃至全产业链运营的正向循环激励环境,有实力的企业就会愿意投入资本、时间、人力去做IP研发储备。目前来看,虽然《哪吒2》的市场火爆,给了投资方长期研发并储备传统文化IP一定的信心,但全行业能否耐心长期做系统性的专业化IP研发,还有待观察。影视内容品牌的市场风险、政策风险以及同质化竞争风险等,比科技领域还要突出,影视公司的资本实力也大多逊于科技公司。
最近十多年来,中国动画电影市场虽有起色,但IP的风格特征和文化类型总体上比较雷同,市场号召力和社会影响力较大的IP,主要集中在传统名著《西游记》,耳熟能详的主要是孙悟空和哪吒。可以看出,中国文化题材的IP存在很强的路径依赖,20世纪上海美影厂的经典IP直到如今还是票房的保障,只是讲故事的风格从革命浪漫主义转变为励志浪漫主义。国内资本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IP寄予厚望,投入力度不断加大,比如,《封神三部曲》的投资预算达到30亿。
IP授权的产业化配套体系不完善。如前所述,目前常用的文化IP概念相对较宽泛,即包括私权范畴的著作权内容,也泛指公权领域的文化经典,但从全产业链发展的维度来看,文化经典需要通过创新创作成为具有著作权的IP,这样才能形成基于权益价值并具有市场激励机制的产业化运营。中国的IP授权体系建设相较市场经济发达国家还有一定差距,根深蒂固的问题是著作权权益实现不易,上海美影厂的经典IP几乎没有发展出授权模式。即便票房大卖,《哪吒1》版权收益占总收入也微乎其微,而迪士尼的IP收入通常一半多来自授权收益。我国IP授权收益提升之路任重道远。
如果版权得不到有效的保护并切实转化为权益价值,IP就缺乏稳定可预期的投资收益激励,即便偶尔出现个别成功者,也不足以真正有效推进中国文化IP的产业化发展。其实,中国对于知识产权的保护法律规定很明确,执行力度在不断加大,但执法维权是有显著成本的,尤其当社会较普遍漠视版权,甚至普遍侵权的情况下,靠政府和权益主体很难有效保护权益。要改变这种状况,应建构知识产权保护和价值共享的产业化授权体系,当有更多的专业机构参与到版权价值产业化建设的体系中,权益维护会日益专业化、常态化和长效化,基于版权价值的利益共同体,是IP产业行之有效的关键主体。
从粉丝经济向创意经济的转型不充分。粉丝经济是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商业化模式,是以提供情绪价值乃至膜拜价值为卖点的注意力经济,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所谓的明星效应。目前影视行业的投资变现主流还是粉丝经济,无论是大银幕的影视产品,还是多媒体端数字视听内容,明星带动的营销造势以及流量收益,是资本获得短平快回报的基本操作。明星本身可被视为一种IP,但这其实存在一个现代商业合理性的悖论:明星既是一个契约化的资产,又是一个具体的活人。明星的工具性和人本性,从现代商业伦理来看,既是统一的也是对立的。在现实的娱乐行业,演艺公司与明星艺人之间的众多商业纠纷,本质上是上述商业合理性悖论的结果,公司通过培育、包装、推广等商业化投资提升合约艺人的市场价值,这种资产在现代市场经济体制下受法律约束,但一旦艺人有了影响力成为拥有巨大粉丝数量的明星,这种IP就会越来越具有人本性特质,与契约意义的资产属性不可避免产生冲突。
从文化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维度看,粉丝经济受到越来越多的市场质疑和行业规制,更具稳定的资产特征和价值链产业链效应的创意经济逐渐成为主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IP的产业化发展目前面临的一个很大的困扰,就是创意经济模式虽然成为行业共同努力的方向,但粉丝经济因素依然有着很重要的影响。例如,2025年春节档的电影,预售票房最高的是有流量明星加持的《射雕英雄传:侠之大者》,尽管实际票房最高的是《哪吒2》。值得注意的是,《哪吒2》票房在火爆的同时实际上被“明星化”了,其中后期票房,很大程度上依赖粉丝经济的增长模式。情绪价值或膜拜价值确实有利于IP的市场价值最大化,但非理性的因素可能会形成激烈的反作用。例如,明星一旦有丑闻等负面问题,其商业价值往往会出现雪崩式塌方。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IP全产业链发展,需要放在中国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大体系大格局中统筹推进
中国巨大的文化消费需求,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IP全产业链发展的现实基础。有效的优质文化供给是使消费潜力变现的关键,文化IP的成功不仅能带动全产业链发展,还可赋能相关产业乃至社会经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IP全产业链发展,需要放在中国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大体系大格局中统筹推进。
统筹推进文化赋能社会经济发展的大国潮经济。文化经济化与经济文化化是当前全球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发展的主流趋势之一,精神文化价值成为根本需求,也在根本上创造需求。当前中国文化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简单符号化、地产化乃至过度同质化,较为典型的就是全国出现大量的古镇文旅、仿古商业街等。当前兴起的国潮经济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IP产业化兴起的基础,又是真正实现全产业链发展的契机。就如同主题公园有别于文化地产,IP的核心价值是文化认同、情感共鸣以及自我实现,满足和激发的是人本质性的价值需求,因此具有更强的情绪满足感和稳定的精神黏性,满足核心精神文化需求的同时往往会溢出到日常生活方式、个性表达、社会荣誉等相关的消费需求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IP的培育以及全产业链的发展是个系统性生态工程,必须放在大国潮经济的格局中进行系统性开发并全场景应用。
产业化模式培育孵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IP矩阵。推动文化产业的兴盛,优质IP是软实力,产业化水平是硬实力,内容与市场需要交互作用合体制胜。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IP孵化和衍生的历程来看,缺乏产业支撑的艺术至上和缺乏创造耐力的文化市场繁荣都不是长久发展之道。中国文化产业现已达成行业共识,即普遍认识到需要通过产业化培育IP,并为之付出长期努力。在此条件下,我们需要借助政策工具切实推进中国创意经济模式的高质量发展,促进更多的资源资本向内容创造力的培育孵化聚集,让市场给予创作者及其IP更多回馈激励,让基于中国文化资源的IP开发和产业化发展蔚然成风。
推进产业化模式的IP集群式发展,需要从两个方面发力:一方面是激励文化企业久久为功的持续努力累积,另一方面是激励资本市场对于IP开发和整合的信心和热情。从迪士尼的发展经验来看,前期的动漫IP养成是内生培育,比如,米老鼠、唐老鸭、白雪公主等,到中后期更多是通过资本并购整合,比如,皮克斯系列、漫威系列、星球大战系列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IP的全产业链发展的重要基础工程,是逐步通过产业化资本化的努力形成品牌形象矩阵,推进创意经济主导模式成型成熟。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IP的推广切实融入国际文化交流与传播体系中。受众面越大,IP价值就越大,市场越宽广,IP产业化越有前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IP的全产业链发展基础在内需,要释放潜力、提高竞争力,则需要国际大营销大市场。美国迪士尼的IP产业辉煌,除了企业和资本的作用,还得益于美国文化价值的全球化输出。同样,日本发达的动漫产业和日本政府推行“酷日本(Cool Japan)”战略(2013年)是互为因果的,皮卡丘、Hello Kitty、熊本熊等一系列IP在全球的流行,可以说是政企合作的成效。曾经盛极一时的“韩流”,乃至如今在全球火热的K-POP(Korea-Pop),无疑是韩国政府文化公关和文化产业的合谋共赢。
中国一直很重视和支持国际文化交流与传播,比如在全球建立的诸多孔子学院、孔子课堂等,若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IP的推广整合其中,将更有利于在市场化文化交流合作中实现多方共赢。这方面韩国经验有借鉴价值,韩国创意内容振兴院是隶属于韩国文化体育观光部的非盈利政府机构,其2001年成立伊始,就在北京设立代表处,2017年又设深圳代表处,其官方宗旨就是要推动韩国进入世界文化内容生产大国,通过文化内容出口的产业化,实现富有创意活力的文化内容强国。近些年,我国出现不少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兼备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IP,亟待政府的引导推动,促成其国际化的传播交流合作。这也是讲好中国故事、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良好机会。
积极扶持并不断完善IP授权体系建设。文化IP是一个很宽泛的文化资源范畴,广义上包括那些经典文化形象及内容品牌,但从全产业链维度来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IP培育发展,就必须落实到符合现代市场运营规范的著作权领域。无论是做文创开发、国货潮品联名开发,还是主题文旅项目开发,能起到贯穿全产业链发展的核心价值,就是具有著作权的IP。
以主题公园为例,迪士尼是典型的自研IP全产业链自主运营,北京环球影城的IP有很大一部分是授权合作开发,其虽然有中国文化相关的功夫熊猫主题板块,但相关著作权属并非中国,我国自研IP的主题公园总体上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事实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IP的市场需求很强烈,比如,由于自研自产文化IP尚且缺乏比较成熟成体系的授权服务机制,北京环球影城二期需要自己筛选物色评估具备足够文化能量和市场价值的IP。IP授权体系包括但不限于以下的专业服务能力建构,如IP资源资产数据库、IP价值评估、全产业链业态匹配、授权服务许可、客户数据库等,其建设完善需要政府的积极引导和扶持。
新时代,国潮经济的兴起,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IP的专业化研发和产业化发展创造了更好条件,需要作出立足本土拓展全球的专业化系统化努力,为推动我国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提升文化软实力作出应有贡献。
【参考文献】
①王莹:《文化IP的当代塑形与中华文化国际传播》,《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25年第2期。
责编/陈楠 美编/杨玲玲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