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理论前沿 > 深度原创 > 正文

从“中国新特产”看全球农业进阶之路

【摘要】在逆全球化浪潮与全球农业价值链深度重构的背景下,“中国新特产”依托技术跃迁、制度创新与文化赋能的三维耦合机制,打破全球农业“技术垄断—价值剥夺”的结构性困境,在推动技术交流、优化资源配置、重塑文化价值和推动全球农业治理等方面作出重要贡献。应打造技术协同创新网络、推进标准体系共建互认、促进农业文明交流互鉴、完善贸易与生产协调机制,构建新型农业国际合作体系,为全球农业可持续发展注入新动能。

【关键词】“中国新特产” 全球农业治理 全球农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F326.5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在逆全球化浪潮与全球农业价值链深度重构的背景下,中国农业领域出现了一种引人注目的现象:许多原本产自域外、消费在域外的“洋货”,如鱼子酱、伏特加、油橄榄等,如今已在中国扎根,通过科技赋能和产业升级,不仅实现从“域外引种”到“本土再造”的质变,而且以“反向输出”重构全球农产品贸易格局。这些“中国新特产”不仅丰富中国人的食谱,为新时代乡村产业振兴开辟新道路,更为全球农业提供巨大的市场机遇和广阔的合作空间。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完善农产品贸易与生产协调机制”的要求,充分体现国家对强化农业生产与贸易协同联动的高度重视。大力发展“中国新特产”,既是推动乡村产业振兴的关键抓手,又为全球农业可持续发展贡献中国力量。

全球农业结构性困境与“中国新特产”的发展

全球农业发展格局的深层局限。当前全球农业体系深陷“技术垄断—价值剥夺”的结构性困境。西方个别国家通过“技术—制度—文化”三位一体的垄断结构,形成对价值链高端的绝对控制,构建起“中心制定规则—边缘提供资源”的非对称全球农业体系。在技术端,孟山都、科迪华等种业巨头在作物种业市场占有率超70%,形成了种质资源的高度集中化;在规则端,欧盟、日本等国家和地区,凭借全球良好农业操作(GLOBAL G.A.P.)认证、日本农业标准(JAS)认证等质量安全标准实施市场区隔,提高市场准入壁垒。在这种非对称格局下,很多发展中国家长期深陷发展困境:首先,西方个别国家的技术封锁不仅提高农业生产成本,而且通过“品种—技术—设备”的全链条控制,形成“专利付费—利润回流”的利益链条,使很多发展中国家陷入“引进—依赖—再引进”的恶性循环。其次,全球农产品价值链利益分配不均,西方个别国家通过种子和贸易等关键领域的寡头垄断,掌握农产品的定价权,继而获得产业链的大部分价值和利润,而很多发展中国家往往处于“微笑曲线”底端,利润份额小。

从“舶来品”到“新特产”的嬗变轨迹。“中国新特产”的发展打破了这一固有格局。所谓“中国新特产”,是指那些原本产自域外、消费也在域外的“洋货”,经过中国的技术革新、现代化改造和文化融合,实现高质量、高效率生产,形成兼具本土适应性与国际竞争力的特色农产品。这类农产品既保留原产地的基因,又依托中国超大规模市场与技术赋能完成品质重塑与价值跃升,最终实现“国内培育—国际输出”的双向循环。其背后的经济逻辑是:国外供给激活国内需求,培育国内市场,基于国内消费升级的需求拉力叠加国际市场扩张的需求推力,推动“中国新特产”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从“平替”到“反向输出”。这一逻辑链条的本质是以内循环培育竞争力,以外循环提升价值链优势,最终实现农业现代化。

“中国新特产”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发展起来的。从发展轨迹看,“中国新特产”在本土化过程中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技术引进与本土化探索阶段(1978年—1999年)。改革开放后,在政策推动下,我国开始系统性引进国外农业技术和品种,通过技术引进实现域外品种的本土化生产,为“中国新特产”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例如,1988年,山东临朐县率先引进法国朗德鹅,并突破鹅肝养殖技术;陇南白龙江河谷引种地中海油橄榄;云南省临沧市引进试种澳洲坚果,实现了“洋货”在中国的本土化扎根。第二阶段,规模化生产与技术突破阶段(2000年—2019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加速融入全球市场,“中国新特产”依托技术创新突破,实现从技术依赖到自主供给的结构性跃迁,重构全球产能版图,推动鱼子酱、坚果等品类的产能中心向中国转移,产业进入规模化生产,通过供需动态适配加速高端农产品进口替代进程并初探出口。以鱼子酱产业为例,2002年我国实现鲟鱼人工繁殖技术突破,为国产鱼子酱产业发展奠定基础,此后通过技术创新突破实现跃升,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鱼子酱出口国,成为国际市场主流。第三阶段,全球化竞争与品牌崛起阶段(2020年至今)。在国内消费升级与新发展格局下,“中国新特产”凭借供应链效率与性价比优势,抢占国际市场。比如,云南澳洲坚果种植面积位居世界第一;贵州铜仁抹茶产销量中国第一、全球第二,出口到40多个国家和地区。与此同时,“中国新特产”依托技术优势和超大规模市场优势,逐渐形成自主技术标准与质量认证体系,实现从“市场参与者”向“标准制定者”的转变。例如,浙江千岛湖鲟龙科技“卡露伽”鱼子酱通过IFS国际食品标准认证;2023年,甘肃陇南出产的“祥宇牌”有机特级初榨橄榄油在德国荣获国际橄榄油大赛金奖,标志着“中国新特产”在品牌化、标准化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中国新特产”的演进轨迹折射出我国农业从“被动适应”到“主动创造”的质变过程,表明我国正从全球农产品贸易的“价格接受者”转变为“规则与标准制定者”,从价值链的“外围参与者”升级为“核心治理者”。通过技术革命重构要素禀赋,依托市场优势重塑贸易规则,“中国新特产”显著增强我国在全球农业治理中的话语权。

“中国新特产”的全球突围密码

全球农业发展体系的深层矛盾体现为技术垄断、规则霸权与文化解释权的高度集中化。“中国新特产”的发展,通过技术跃迁、制度创新与文化赋能的三维耦合,为全球农业发展体系的重构提供全新范式。

技术跃迁:重构全球价值链。传统农业技术转移常常陷入技术引进困境,根源在于技术扩散模式的单向性与本地化创新能力衔接不畅。“中国新特产”的发展,突破传统技术依赖循环路径,通过生物技术、智能装备与数字技术等颠覆性技术创新,打破“自然禀赋决定论”与“技术轨道锁定”的双重约束,形成自主可控的技术资产池,实现全球价值链的升级。一是在生物技术革命方面。“中国新特产”通过基因重组和基因编辑等技术获得优良品种,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种质资源库,使得一些原本不具备生产条件的产业得以落地生根、形成规模。以鲟鱼产业为例,我国科研团队运用杂交育种技术培育出“鲟龙1号”新品种,实现鲟鱼的人工养殖。二是在智能装备方面。“中国新特产”通过提升生产的智能制造水平,显著降低了技术转移的边际成本,有效拓展了生产可能性边界。例如,贵州铜仁开发了4条全球先进的抹茶精制生产线,近90%的精制环节由机器完成,提升了抹茶的生产效率和质量,可实现年产抹茶1000吨。三是在数字技术融合方面。“中国新特产”通过物联网、人工智能与区块链等技术的协同创新,将传统农业的要素约束转化为创新势能,实现了农业生产要素的数字化重构与价值链的全球化延伸。例如,云南坚果产业通过建设物联网种植监测管理平台、坚果产业园综合管理平台、坚果产业智慧农业服务平台,不仅提高了坚果的产量和品质,还确保了产品的安全性和可追溯性,增强了消费者对产品的信任度。“中国新特产”的技术创新,实质上是将“后发劣势”转化为“创新势能”——通过逆向工程突破种源封锁,借力超大规模市场摊薄研发成本,运用数字技术深度赋能产业,最终形成非对称技术优势,在提升自身农业技术影响力的同时,进一步推动“中国新特产”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提升。

制度创新:重塑国际规则。传统农业标准体系由西方个别国家主导,形成技术性贸易壁垒。而“中国新特产”实践将制度构建从“被动适配”转向“主动设计”——通过技术标准与市场容量的耦合,实现从制度移植到制度创造的范式转换,重构国际农业发展秩序。一是技术优势的制度化。“中国新特产”运用技术事实争取国际规则制定权,通过将技术参数嵌入国际标准体系,形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技术优势。例如,贵州铜仁抹茶依托核心专利,推出比国标更高标准的限定地方标准《贵州抹茶》(DB52/T1358-2018),不仅提升了产品质量,而且实现了从技术优势到制度资产的转化。二是市场势能的规则化。依托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将本土标准提升为区域性乃至全球性规则。作为全球最大的茶叶生产国与消费国,中国主导制定的ISO《茶叶分类》国际标准,首次将中国六大茶类的分类体系纳入国际标准框架,其中抹茶被明确为绿茶子类,进一步提升了中国茶叶标准化工作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和话语权。“中国新特产”通过技术优势的制度化与市场势能的规则化形成双向赋能,不仅显著提升我国在国际农产品贸易中的溢价能力,而且通过技术标准的全球渗透与市场规模的战略转化,推动我国从国际农业规则的“适应性参与者”跃升为“结构性塑造者”,进而提升其在全球农业治理中的话语权。

文化赋能:塑造价值认同。文化作为一种重要的软实力,在“中国新特产”的发展中发挥关键作用,不仅提升了产品的附加值和竞争力,而且促进了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在全球消费升级的背景下,“中国新特产”通过“文化解码—价值附加—符号输出”,实现从“产品输出”到“文化交流”的转变,重塑价值认同。在文化解码方面,融入本土智慧。将“中国新特产”与当地的历史、传统工艺和民俗文化等元素相结合,赋予其更深层次的文化意义,使“中国新特产”从单纯的物质产品转变为承载着丰富文化信息的载体,为产品增值提供基础。例如,贵州铜仁的抹茶产业不仅依托当地优质的茶叶资源,而且结合传统的茶文化和制茶工艺,打造出具有文化内涵的高端抹茶产品。在价值附加方面,重塑产品认知。通过创新的产品设计、加工工艺、品牌营销、产业链延伸等手段,使“中国新特产”在市场竞争中更具优势,提升产业附加值。例如,安徽伏特加产业借鉴法国蒸馏技术,以高纯度酒精勾调出符合国际标准的产品,既保留“洋酒”基因,又创造中国的伏特加风味,从而实现产品溢价。在符号输出方面,打造文化品牌。“中国新特产”通过标准化与品牌化,打造具有代表性的文化符号,重塑国际认知,使其在国内外市场上广泛传播,成为一种跨文化对话的纽带。例如,法国厨师团队与中国企业交流鹅肝加工技术,合作研发“中西合璧”菜系;甘肃陇南的油橄榄产业通过讲述“从地中海到中国”的引种故事,增强了产品的文化吸引力和品牌国际影响力。

“中国新特产”为全球农业可持续发展贡献中国智慧

从无到有,再到世界级规模。依托国内国际双循环,走向世界的“中国新特产”,生动演绎了中国农业如何利用全球农业资源,将“外来品种”转化为“本土优势”。“中国新特产”的成功经验,不仅重塑了全球农产品贸易格局,而且为全球农业可持续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

革新发展范式:推动产业链价值链向高端攀升。传统农业竞争范式受制于静态比较优势理论,强调自然资源禀赋与要素成本的单向决定作用。“中国新特产”的发展基于对比较优势的重新审视和利用,验证了动态能力理论的核心命题:后发国家可以通过“技术—制度—文化”的协同演进,实现价值链的升级。其贡献不仅体现为单一领域的技术突破或市场扩张,更在于通过“技术自主性—制度话语权—文化解释权”的协同建构,优化全球农业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合理延伸布局,为全球农业发展提供兼具理论创新与实践效能的系统方案。该方案为全球农业实现从“效率导向”向“价值创造”的转型升级提供了新引擎,有助于加速全球农业体系向高附加值、高技术密度与高制度韧性的方向演进。

促进技术交流:推动全球农业技术的传播与共享。在全球农业竞争格局深度重构的背景下,“中国新特产”构建的“引进—消化—创新—反哺”的技术跃迁循环机制,正在重塑全球农业技术的传播逻辑,推动全球农业创新体系从“单向依附”转向“双向互惠”,促进全球农业技术的传播与共享。其贡献不仅在于破解西方技术垄断困境,更在于以开放包容的姿态推动全球农业技术向普惠、可持续方向发展,为缩小南北国家农业技术鸿沟提供了新的实践范式。“中国新特产”通过技术引进、合作研发、技术转让以及人才交流等方式,不仅实现了农业技术的自主性突破,而且显著加速了农业技术要素的全球流动;不仅为后发国家农业技术升级注入持续动能,而且为全球农业技术的共同进步提供了有力支撑。

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全球农业资源的利用效率。传统农业生产受限于地理空间与季节周期,而“中国新特产”通过要素重组与技术创新,不仅提升了国内农业资源的利用效率,而且对全球农业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起到了重要作用。“中国新特产”通过引进先进的农业技术和设备,结合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和数字技术等的运用,实现逆向技术创新,进而改善国内农业生产条件,优化农业资源配置,提升资源利用率。同时,其依托农产品贸易和国际合作,促进全球农业资源的优化配置,有助于其他国家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资源利用效率。

推动市场多元化:拓展全球农产品市场的发展空间。随着全球消费者收入水平的提高和消费观念的转变,其对富有特色、高品质、个性化农产品的需求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中国新特产”契合这一市场需求,通过创新产品形式,如蔓越莓啤酒、抹茶糍粑等,满足不同国家消费者对新奇、多样化农产品的需求,进一步拓展市场空间。面对全球农产品市场的高度集中化趋势,“中国新特产”凭借独特的品质、地域特色、文化内涵以及创新的营销模式,实现产品的差异化,从而在全球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并有力推动全球农产品市场的多元化发展。此外,“中国新特产”通过本土化改良,培育国内高端优质农产品市场,释放出巨大的内需潜力,为全球农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巨大的市场空间。

重塑文化价值:革新全球农业话语体系。在当今全球农产品贸易中,农业产品的价值生成日益依赖于文化符号的再生产。“中国新特产”通过文化资本的创造性转化,构建了跨文明对话的农业话语体系。其不仅注重技术提升和产量增加,还强调生态环境保护和文化传承,为全球农业文明评价体系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标准。“中国新特产”在国际市场的推广过程中,不仅仅是产品的销售,更是中国农业文化的传播;不仅提升产品的国际认可度,创造经济价值,而且促进农业文明交流互鉴。

推动治理升级:重塑全球农业规则体系。随着农业全球化的深入推进,制定和完善国际农业标准和规范已成为推动全球农业治理的迫切需求。“中国新特产”基于本土化所形成的制度创新,推动了全球农业贸易规则的优化。在确保食品安全、生态保护等规则的前提下,形成“原则共识—路径多元”的治理生态,推动全球农业治理从“单极支配”转向“多极共治”。这一进程既是对西方治理范式的超越,又是对全球农业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创造性回应,标志着全球农业文明新秩序的开端。

构建新型农业国际合作体系

全球农业正站在技术革命与治理变革的历史交汇点。面向未来,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包容的、可持续的新型农业国际合作体系,既是促进全球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又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制度安排。

打造技术协同创新网络,打破全球农业技术垄断。全球农业技术垄断的根源在于知识产权的排他性配置与创新要素的跨国流动壁垒,其本质是对技术扩散速率的非对称控制。“中国新特产”的发展揭示了技术自主创新的核心作用。因此,应打造技术协同创新网络。一是建立跨国界、跨领域协同创新平台。整合政府、科研机构、企业及国际组织资源,打造“政—科—企—农”四位一体的跨国创新联合体。同时,引入区块链技术,构建跨境农业技术共享平台,实现农业研发数据透明化、专利权益动态分配,破解跨国农业技术壁垒。二是强化核心技术的联合攻关。实施多国联合研发计划,通过共建国际联合实验室和研发中心等,有效利用全球农业科技创新资源,推进基因编辑、智能农机等关键领域的协同攻关。

推进标准体系共建互认,重构全球农业竞争格局。一是完善国内农业标准体系。建立“超国际标准+”体系,在安全指标上对标GLOBAL G.A.P.认证,在品质指标上突出我国特色。发展“标准+数字化”认证模式,利用区块链、大数据构建动态合规系统,使其与国际先进标准接轨。二是构建区域标准共同体。完善《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上合组织等框架下的标准互认机制,重点突破检测方法互认、认证结果互信等关键节点。比如,可以聚焦鱼子酱、抹茶等优势领域,主导制定ISO、Codex等国际标准中的中国条款。此外,积极参与国际农业标准化活动,构建“一带一路”农业标准互认联盟,为推动全球农业标准治理贡献中国智慧。

促进农业文明交流互鉴,打造文化赋能新范式。农业文明的交流互鉴是推动全球农业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构建新型农业国际合作体系的题中应有之义。应树立全球视野,全方位提升农业文化影响力,开创文化赋能新范式。一是构建农业文化符号。可以对传统工艺、节庆等进行数字化编码,打造“农耕文化IP库”,构建“人类共同记忆”叙事框架,增强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尊重和认同,实现全球农业文明的共同进步与和谐发展。二是搭建农业文明交流互鉴平台。通过开展文化节、智库论坛、学术研讨会、建设“文化元宇宙”平台等形式,加强各国间的农业文化交流分享,共同推动人类农业文明实现创新发展。

完善贸易与生产协调机制,促进“中国新特产”可持续发展。当前,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内农业与国际市场关联性显著增强,国际农业市场上的变化波动会对国内农业市场产生深刻影响。应统筹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促进农产品贸易与生产协调发展。一是推动“中国新特产”产业转型升级。应立足区域资源禀赋特征,通过生物育种、智能装备、数字管理等前沿技术的集成应用,培育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同时,充分发挥农业农村部定期发布的农产品供需平衡表的信号功能,以市场需求引导“中国新特产”生产和贸易布局,确保其有效供给。二是提高“中国新特产”国际竞争优势。按照国际市场需求变化调整“中国新特产”生产结构,不断提升产品品质,着力培育一批具有出口竞争力的优质贸易主体,强化产业链韧性,延伸价值链环节。同时,大力发展跨境电商、市场采购贸易等外贸新业态新模式,以文化赋能打造新优势,助推“中国新特产”出口稳增长。

(华中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杨月元,对本文亦有贡献)

【注: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粮食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保障能力与提升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3BJY155)和中国工程科技发展战略湖南研究院战略研究与咨询重大项目“湖南省特色果业创新发展战略研究”(项目编号:2024WK1003)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①《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 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中国政府网,2025年2月23日。

②《新华深读丨解码“中国新特产”》,新华网,2025年1月16日。

③蔡海龙:《从“新土特产”看特色农业产业的发展方向》,《人民论坛》,2024年第10期。

责编/银冰瑶 美编/杨玲玲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孙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