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地方要闻 > 办实事、解民忧 > 正文

叩开群众“连心门”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力量。在社会治理的过程中,“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效于民”的理念,如同一把金色钥匙,缓缓叩开群众的“心门”,让为民服务的阳光照亮每一个角落。

问需于民,是把话筒递给群众,让民生需求成为政策的“风向标”。只有深入基层、倾听民意,才能知晓群众的急难愁盼。在浙江宁波老旧小区改造中,政府组织“圆桌议事会”,邀居民围坐共话“最想改什么”。有的居民希望加装电梯,有的居民提议增设停车位……这些来自基层的声音,成为改造方案的“源头活水”。最终,破旧的楼道换上了明亮的玻璃幕墙,坑洼的路面铺就了平整的沥青,居民的笑脸如绽放的花朵,印证着“问需于民”的温度。问需于民,并非蜻蜓点水的走访,而是扎根泥土的深耕,是用脚步丈量民情,用真心换取真情。

问计于民,是把舞台交给群众,让民间智慧成为破题的“金钥匙”。当发展遭遇瓶颈,当难题久攻不克,群众的创造力往往能带来意想不到的突破。在四川成都的社区治理中,面对老旧院落管理难的问题,政府发起“金点子征集令”,一位退休老党员提出“院落自治小组”的构想,让居民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如今,各个院落成立了由居民代表组成的自治小组,小到卫生打扫,大到设施维护,都由居民共同商议决定,曾经的“老大难”院落变成了温馨和谐的“幸福里”。问计于民,让决策不再是“一人拍板”的独奏,而是“众人和鸣”的交响,是用开放的胸怀吸纳民意,用集体的智慧破解谜题。

问效于民,是把尺子交给群众,让民生答卷接受人民的“阅卷评分”。在江西南昌老旧管网改造工程竣工后,社区居民代表组成“验收团”,实地检验水管水压是否稳定、污水排放是否通畅,甚至用放大镜查看路面回填的平整度。一位退休教师在体验后提出“绿化带边缘需增设排水口”的建议,被迅速纳入整改清单。整改完成后再次回访时,居民们竖起大拇指:“以前下暴雨家门口能养鱼,现在连积水都见不着,这钱花得值!”群众的称赞,既是验收单上的红勾,更是刻在民心深处的“军功章”。问效于民,让政绩不再是写在文件里的漂亮数字,而是刻在群众心坎上的温暖记忆,是用群众的“笑脸指数”衡量发展的“幸福指数”。

我们要始终怀揣“三问”的初心,在与群众的同频共振中,绘就新时代民生发展的壮美画卷,让“连心门”内永远洋溢着幸福的笑声。(作者:浙江省江山市新塘边镇人民政府 曾心琢)

[责任编辑:曲统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