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文史 > 正文

从洛水之滨到娄江之畔的文旅沉思

四月的洛阳城,牡丹的芬芳尚未散尽,魏坡古村的青砖黛瓦间已流转着千年光阴。夜晚车过应天门,望着窗外辉煌璀璨的夜景,想象着现代复原的巍峨城楼与唐代地基的沧桑痕迹层层叠压,我突然明白了所谓“古今交融”的真谛——不是将古物简单陈列,而是让历史以活的姿态走入当代生活。这种感悟,随着此行农文旅考察的深入愈发清晰,也让我不禁想起千里之外正在规划中的赵陵山考古遗址公园,想起家乡那片沉睡数千年又即将苏醒的土地。

魏坡村的改造智慧令人叹服。近年来,该村以“保护性开发”为原则,通过文化创意理念的注入,成功打造了一个融合传统与现代的新文化地标。当地文旅负责人介绍经验时说:“我们不是在建造一个仿古景点,而是在延续一个活着的村落,以期构建一个年轻的新生活秩序,故名‘魏坡•新序’。”这句话如醍醐灌顶。在洛阳博物馆,从夏商周的青铜器到汉唐的陶俑,文物不再是玻璃柜中的标本,而是通过数字技术“活”起来——武周时期的女官陶俑竟以全息投影讲述着她的职场故事。这种让历史开口说话的方式,不正是赵陵山良渚文化遗址最需要的表达吗?

夜幕下的天街,现代灯光完美复现了“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的盛唐气象。游人们穿着汉服拍照,孩童们追逐着地面投影的唐诗诗句。这种沉浸式体验背后,是洛阳对自身文化基因的深刻把握与创新转化。昆山张浦赵陵山出土的“人鸟兽透雕玉饰”,那精美绝伦的良渚工艺,何尝不能化作公园地面的光影艺术?那些刻画着神秘符号的陶器残片,难道不能成为文创产品的灵感源泉?

在开封府勤廉教育基地,“宽简治京师”场景再现了当年欧阳修稳健务实、执政宽简的从政风范;在洛邑古城传统文化现场教学点,非遗传承人现场演示唐三彩烧制技艺。这些场景让我意识到:文旅融合的本质,是将文化记忆转化为可感知、可参与、可带走的当代体验。环太湖流域赵陵山遗址,同样承载着长江下游最早的文明曙光,那些五千年前的稻作遗迹、玉器作坊,不正是一本等待被生动解读的无字史书吗?

站在魏家坡古民居国槐树下,再次感受着“魏坡•新序”的建设理念:保护固态,加快美丽乡村建设;传承活态,积极展示河洛文化;发展业态,大力实施文旅融合。这里的一砖一瓦都诉说着过去的故事,这里的一巷一弄都隐藏着无尽的诗意。此情此景,也让我对赵陵山充满信心——只要我们像洛阳这样,以敬畏之心守护文化根脉、以创新思维激活历史基因,让遗址不仅展示过去,更为现代生活注入养分,那么娄江之畔也必将奏响属于这个时代的古意新声。

从河洛文化到良渚文明,相隔千里的两地在这场文旅对话中达成了默契:真正的文化遗产保护,不是将历史封存在博物馆,而是让它流淌在当代人的生活中,成为照亮未来的星光。带着这份领悟,六个多小时的归途竟了无睡意。

(作者:龚惠强,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

[责任编辑:钟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