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广大党员干部需以“常”字为纲,紧扣学、查、改主线,在细处、深处、实处下功夫,让作风建设融入血脉、见于行动。
“学”在细处,让八项规定精神融入“日常”。制定实施中央八项规定,是我们党在新时代的徙木立信之举。只有学深悟透,才能在思想上划出红线、在行动上明确界限。广大党员干部对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学习,必须坚持“精准滴灌”而非“大水漫灌”。一方面,要在“细”字上定标,建立“清单式”学习机制,深入学习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深刻把握其中所承载的政治考量与为民初心。另一方面,更要在“常”字上坚守,在对照党章党规、联系岗位职责的“靶向学习”中,找准作风建设与本职工作的结合点,推动学习融入日常。各级党组织通过组织集中学习、专题研讨、个人自学等多种形式,使党员干部明确各项要求和纪律红线。结合正反两方面的典型案例,开展警示教育,引导党员干部以案为鉴知敬畏。唯有将制度约束转化为思想自觉,使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入脑入心,内化为无须提醒的自觉,方能让“严”的意识、“实”的作风在细微处浸润。
“查”往深处,让优良作风建设抓在“经常”。问题查摆是作风建设的试金石,刀刃向内是共产党人的真本色。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需以“刮骨疗毒”的决心推动问题查摆向深向实,在真查、深查、彻查中正风肃纪。查深根源,要从“小事小节”切入,广大党员干部要主动对标对表规定精神,既查会议文件是否存在“照搬照抄”的形式主义,也查服务群众是否存在“踢皮球”的官僚主义。通过常态化开展自我检视、专项检查,让“舌尖上的浪费”“车轮上的腐败”“指尖上的形式主义”等问题无所遁形,防止“小毛病”演变成“大问题”。查深根源,更要善于穿透“表象迷雾”。问题查摆不能止步于现象罗列,必须建立“解剖麻雀”的思维方法,在党性修养、制度效能、政治生态等维度开展立体化诊断。各级党组织要通过典型案例复盘、政治生态研判等机制,构建“症状—病因—处方”的分析模型,把“病症”与“病因”结合,避免“头痛医头”式整改。
“改”向实处,让过硬作风养成落在“平常”。整改落实是作风建设的落脚点。整改绝非纸面功夫,而是要把“改”字贯穿始终,聚焦群众看得见的痛点、摸得着的难点,找准病灶,以“钉钉子”的韧劲靶向施治。一方面,对群众反映的具体问题要立行立改,不搞“走过场”“中梗阻”,既要以“案不积卷、事不过夜”的效率即知即改,更要跳出就事论事局限,从政策执行查制度漏洞,从反复发生的问题中找规律共性,把“改一件事”与“立一类规”结合起来,让“当下改”的实效催生“长久立”的制度。另一方面,整改成效贵在长效,必须用好“回头看”这把检验标尺。“回头看”要聚焦“改彻底”与“不反弹”,对已整改事项开展全方位复查。对整改不彻底的“夹生饭”、出现反复的“老问题”,要深挖根源、精准施策,实施二次整改、挂牌督办,坚决避免整改一阵风、过后又反弹的现象,使作风建设成果既能“解渴”于当下,更能“润心”于长远。以整改实效筑牢作风根基,让过硬作风在常抓长治中化风成俗、扎根落地。
(浙江省海盐县通元镇雪水港村 李传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