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督,是权力健康运行的“免疫系统”,是权力正确运行的保障,是拒腐防变的关键防线。基层监督不能仅停留在“事后问责”,而应打破藩篱,凝聚众智,融入基层社会治理的每一个环节,将监督工作与社会工作同频共振,形成“人人参与监督、事事接受监督”的廉洁生态圈。
织密联动监督网,构筑多元共治新格局。基层监督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打破“纪委单打独斗”的思维,形成多方联动的监督网络。发挥社区监委会作用,使其列席会议、参与决策;鼓励群众参与“阳光议事”,建立“小微权力”清单,让民生事务在阳光下运行;畅通“线上+线下”监督渠道,让居民随时反映问题;激活老党员、楼栋长、志愿者等“群众探头”作用。推行“交叉监督”“片区协作”,打破人情干扰;联合审计、司法等专业部门,对集体项目、惠民工程开展“穿透式”监督。唯有汇聚群众监督、组织监督、专业监督之力,方能织密监督之网,让不正之风无处遁形,让监督之力真正转化为治理之效。
筑牢源头防火墙,深化标本兼治固根基。许多腐败问题,往往源于思想防线的松懈、日常行为的失管,特别是“八小时外”的盲区和小微权力的任性。监督的智慧在于关口前移,防患于未然。要用好签订廉洁承诺书、学习典型案例、常态警示教育等有效手段,时刻敲响警钟。让廉洁文化融入社区肌理,通过“廉洁家风”评选、“邻里监督”互助等方式,使崇廉尚洁成为居民自觉;通过“群众点题、纪检监督”模式,精准聚焦潜在风险点,将问题苗头扼杀在萌芽状态,守护好干群关系的第一道屏障,让监督真正护航群众利益。
强化监督为民效,护航民生福祉践初心。监督是为了共建更公平、更透明的社会环境,其成效必须体现在民生改善上。低保评审需穿透“人情保”“关系保”,确保救助精准;惠民资金要全程监管,防止截留挪用;集体“三资”管理需公开透明,杜绝“微腐败”,每一项都关乎群众切身利益。基层监督让群众成为监督主角是提升实效的关键。需畅通线上平台、村务监督委员会等民意渠道,保障群众“能监督”;需推进党务政务公开,让群众“懂监督”;需赋予民主评议等实质性监督权,让群众“敢监督”;对群众反馈及时核查处理,形成监督闭环,方能展现“真效果”,才能让权力不敢任性、干部不敢懈怠。
监督,从来不是冷冰冰的条规,而是有温度的共同守护。监督的最终目的,是让社会更清廉、治理更有效。当每一位居民都成为“监督员”,当每一项工作都经得起“阳光晾晒”,清廉就不再是口号,而是可感可触的生活常态。(昆明市呈贡区雨花街道营盘社区 李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