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最后一公里”,基层公务员则是打通这“一公里”的“生力军”。2025年全国公务员工作推进会明确提出,要紧扣基层治理现代化需求,发挥职务与职级并行制度效能,为基层公务员松绑减负,进一步充实调优建强基层队伍。这一部署既是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的重要举措,也是激发基层活力、提升治理效能的关键路径。
精准选育“注活水”,疏源浚流蓄势能。基层工作千头万绪,充实队伍是破解“小马拉大车”困境的首要之策。要科学招录优结构。招录工作要紧贴基层实际,避免“唯学历论”,适当放宽年龄和学历限制,优先吸纳具有基层工作经验、熟悉乡村治理的群体,如优秀村干部、社区工作者等。通过定向招录、服务项目等政策,引导高校毕业生和专业人才下沉基层,形成“引得来、用得上”的良性循环。要精准匹配优配置。结合基层治理需求,重点招录乡村产业振兴、矛盾纠纷调解等领域的专业人才,并在考核中强化基层事务能力的测查,确保“招得准、干得好”。同时,推动机关与基层人才双向流动,打破层级壁垒,让更多干部在基层一线历练成长。
靶向减负“强筋骨”,赋能增效锻铁军。基层队伍稳定性直接影响治理效能,需从机制保障和减负赋能两端发力。精简流程,破除形式主义枷锁。整治文山会海、过度留痕等“显性负担”,严格落实文件篇幅限制、会议合并套开等硬性措施,推动基层从“疲于应付”转向“专注落实”。同时,整合多头下达的考核指标,建立以民生实事、群众满意度为核心的综合性评价体系,减少重复督查和无效考核。权责匹配,强化基层治理能力。要通过明晰权责清单、赋予执法权限、下沉资源保障等方式,实现事权与能力匹配、责任与权力对等。规范管理,建立常态化清理机制。严格规范上级部门抽调基层人员程序,杜绝“编在基层、人在机关”的现象,确保基层工作连续性。
关爱激励“添薪火”,植桐引凤筑林栖。要让基层公务员扎根一线,需解其忧、暖其心、鼓其劲,构建物质保障与精神激励并重的制度体系。在政策激励上,落实职务职级并行制度,向长期扎根基层、实绩突出者倾斜晋升机会,打破“天花板”效应。提高乡镇补贴标准,确保基层收入高于同职级机关人员,并建立偏远地区特殊津贴,形成“越基层越优待”的导向。在生活保障上,关注边远地区干部的生活困难,解决子女教育、医疗保障等后顾之忧。在心理关怀上,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服务机制,开设“基层干部心理服务站”,通过谈心谈话、心理疏导缓解压力,让干部“轻装上阵”。
基层稳则天下安,基层强则国家兴。充实、稳定、关爱基层公务员队伍,既是夯实执政根基的战略之举,也是推进治理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唯有以系统思维构建“引育留用”全链条机制,方能打造一支“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的基层“生力军”,为乡村全面振兴、民生改善注入不竭动力。(鹰潭市余江区委组织部 徐宏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