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任务,在新时代背景下,民生保障不仅是社会稳定的基石,更是衡量发展质量的重要标尺。
精准把脉需求,让民生政策更贴合实际。民生问题纷繁复杂,如同一张细密的网络,唯有精准把握群众需求的脉搏,才能避免政策“一刀切”的盲目性。从推行常住地基本公共服务全面覆盖流动人口,到借助大数据分析的慧眼精准识别不同群体的差异化诉求,无不生动诠释着“靶向施策”的重要价值。党员干部当以“枝叶关情”的为民情怀主动深入基层,用“解剖麻雀”的细致劲头摸清群众急难愁盼,建立动态更新的需求清单,让每一项政策都能如利刃直击民生痛点、如回声回应百姓关切,推动民生保障实现从“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的深刻转变,让发展成果更公平地惠及每一个群体。
倾注暖心服务,让民生温度可触可感。民生的温度,深深浸润在点滴服务的细枝末节里。无论是为独居老人打造“热气腾腾”的上门助餐服务,还是为失业人员定制“量体裁衣”的职业技能培训套餐,民生工作的实效最终都沉淀在群众眼角眉梢的真切笑容里。党员干部当始终怀揣“枝叶关情”的赤子情怀,在服务群众时多倾注三分耐心、五分细心与十分同理心,主动将“坐等上门”的被动模式切换为“敲门问需”的主动姿态,把一项项民生工程精心雕琢成“家门口的幸福实景”,让群众在社区小巷的烟火气里、在政策落地的细微处,切实触摸到党和政府滚烫的为民之心。
构建长效机制,让民生根基更加稳固。民生改善绝非一蹴而就的短期工程,而是需要以水滴石穿的毅力久久为功、持续发力的长远事业。从织密扎牢社会保障安全网到推进基层治理的创新实践,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常态化、制度化保障机制的建立与完善。通过搭建多元群众参与平台、构建科学监督考核体系、强化跨部门资源统筹调配,推动民生工作实现从“解决当下痛点”到“着眼长远发展”的深刻跨越,以制度的刚性力量为民生事业筑牢根基,确保民生福祉在岁月更迭中稳步提升,让幸福生活真正成为人民群众触手可及的日常图景。
(浙江省温州市瓯海区南白象街道办事处 卓语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