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理论前沿 > 深度原创 > 正文

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

核心提示: 伟大建党精神是对中国共产党百年以来接续奋斗和拼搏进取历程的高度概括和集中凝练,是中国共产党发展壮大走向胜利的力量之源。承续伟大建党精神,需要深入挖掘和阐释伟大建党精神的核心内容,开展伟大建党精神的理论阐释与宣传教育,提升历史主动性和创造性,为党的事业发展提供科学的思想指引。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首次提出“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1]深入探究伟大建党精神的哲学意蕴,推动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精神动力和思想指导。

伟大建党精神的哲学意蕴

伟大建党精神体现实践与认识辩证统一伟大建党精神源于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实践又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伟大建党精神。1922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二次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大会对中国社会的性质、中国革命对象及动力等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和讨论,确立了我国民主革命发展的最低革命纲领和最高革命纲领,开启了中国共产党投身社会革命的伟大实践。伟大革命实践催生伟大精神。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长期革命实践活动的经验总结,是对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在长期建党实践中所体现出的精神品质的高度概括,也是对与中国共产党成立有密切联系的五四精神和中国共产党建设实践中形成的红船精神的凝练和升华。[2]

伟大建党精神体现人民性与发展性有机统一。人民性是中国共产党能够不断发展壮大的根本原因,发展性是百年大党永葆青春、引领时代的“基因密码”,二者是有机统一的。马克思、恩格斯早年通过《共产党宣言》表达:“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无产阶级革命是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3]纵观百年党史,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人民写在旗帜上、融入血液里。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推翻“三座大山”、夺取政权,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人民立场,顺应民心,坚持实现好、维护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党的执政建设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进入改革开放时期,中国共产党根据人民需要和时代要求制定实施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激发人民群众投身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国家经济社会等各项事业取得了辉煌的历史成就。

伟大建党精神体现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内在统一。在唯物史观看来,客观规律对人们的思想行为具有决定作用,而人类对社会发展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伟大的精神需要在思想、意识、文化层面形成共识,也是社会意识形态的代表,为生产和发展需要提供保障。[4]伟大建党精神的“文化元素”具有丰富的客观内容,包括源自特定历史条件和历史环境的党的指导思想、奋斗目标、行动纲领等。伟大建党精神蕴含着特有的精神气质、英雄气概、使命担当、家国情怀,是无数革命先驱在党的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孕育形成的。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过程中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的体现,合乎历史发展规律,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实践提供了强大的思想动力。正是在伟大建党精神的感召和影响下,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在轰轰烈烈的革命运动中取得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

伟大建党精神的核心要义

伟大建党精神是对中国共产党长期实践经验的积淀和总结。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必须正确理解其主要内容,把握其核心要义,推动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过程。

思想精髓。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开创者,紧紧依靠广大人民群众,是中国共产党永葆先进性和纯洁性、具有强大生命力的精神之源。近代以来,各种救亡图存方案纷纷登场,但均以失败告终。中国迫切需要新的思想引领救亡运动,迫切需要新的组织凝聚革命力量。[5]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始终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时至今日,中国共产党始终做到初心如磐、使命在肩,持续推动经济发展、社会建设、改革创新等方面的伟大事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应有的力量。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必须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作为奋斗目标,必须始终同中国人民站在一起,以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推进全体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共同富裕,激发出全体人民更为强烈的历史自觉和主动精神,汇聚成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的磅礴伟力。

文化形态。伟大建党精神,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精神成果,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百年伟大实践中,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融通,并践行于社会政治实践中,进而重塑了中国共产党的政党文化。随着时间推移,中国共产党的政党文化与中国社会发展取得的伟大历史成就和伟大建党精神结合,共同唤醒了中华民族高度的文化自觉,增强了文化自信,并逐渐为世界大多数国家所认同。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进行社会治理和政党建设的精神标杆,在形成和传播的过程中向世界传递中国的智慧和力量,彰显出开放发展的国际视野和世界眼光,为中华民族接续奋进提供了不竭的发展动力。

时代价值。伟大建党精神在实践中产生,又为实践提供思想引领和方法指导。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经过艰苦奋斗,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长期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绝对贫困”难题得到了历史性解决,这是中国人民在世界发展史上创造的奇迹。当前,中国共产党正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担当历史使命和把握目标航向,伟大建党精神仍将为推动中国社会发生历史性巨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不竭动力。

伟大建党精神的育人路径

高校深入学习领会伟大建党精神,关键是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中,在教学实践中推动内涵阐释与历史叙事的有效融合,把讲道理和讲故事结合起来,让学生充分理解伟大建党精神的思想根源和时代价值,推动伟大建党精神“三进”工作的有效实施。

注重伟大建党精神研究与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特点的结合。伟大建党精神是我们党在长期实践中总结和提炼出的宝贵精神财富,是加强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丰厚资源。要根据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学生认知特点,巧妙设计教材,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形式,运用丰富生动的思想政治教育素材,引导广大青年学生学习先进的革命事迹并感受其蕴含的价值力量。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充分开拓研究视野,提炼伟大建党精神的内涵,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和针对性。深化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还要从伟大建党精神的实践根源、理论根源、文化根源中挖掘典型人物的先进事迹,提升教育内容的说服力、公信力和影响力。

加强伟大建党精神宣传与新时代大学生价值塑造的结合。推动伟大建党精神进课堂、成为高校思想政治课的素材和内容,由此进一步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觉悟和学术素养,让学生在充分理解伟大建党精神的基础上把握其鲜明的时代价值,培养高尚的情怀。要深入把握伟大建党精神的重要地位和意义,应通过深入了解十月革命以来中国共产党建党活动的发展脉络和生动故事,了解伟大建党精神形成、发展和成熟的过程,进而深刻理解伟大建党精神的实践基础和理论根源。

深化伟大建党精神教育与大学生思想引领工作方法创新的结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深刻认识伟大建党精神的重要价值和现实意义,从社会实践的视角出发深刻把握伟大建党精神对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指导意义和价值。教育引导青年学生从伟大建党精神中获得启迪、汲取力量,传承好伟大建党精神,立鸿鹄志,做奋斗者,努力实现个人价值。在教学实践中,将伟大建党精神的历史叙事有效融入高校思政课堂,丰富新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力和感染力。紧紧抓住新时代的发展趋势,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运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宝贵资源,提升思政育人的实效。

(本文系2022年度山东省社科规划研究专项“大数据时代党的群众工作科学化研究”和2021年山东省本科高校教学改革重点项目“理工类高校课程思政教学创新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邓文钱,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宋剑,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参考文献

[1][5]《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21年7月2日,第2版。

[2]吴潜涛:《永远继承发扬伟大建党精神》,《中国教育报》,2021年7月8日,第6版。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411页。

[4]白显良:《基于四重逻辑深刻把握中国共产党伟大建党精神》,《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年第13期。

 

[责任编辑:王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