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地方要闻 > 典型经验 > 正文

深耕产业“硒”引力 书写富民强市新篇章

一个城市的发展,最直接的途径是从国土空间布局出发,立足资源禀赋,做好特色文章,差异化布局产业链。恩施市目前查明全市耕、园、草地富硒土壤面积116.56万亩,占总面积的85.8%,土壤平均硒含量达0.89mg/kg。

点燃“硒”望、绘就富民强市图景,需要将生态“富矿”转化为产业“富矿”。近年来,恩施市依托“世界唯一独立硒矿床”“全球最大的天然富硒生物圈”“超聚硒植物堇叶碎米荠”三大世界级资源,创新推进资源转化、品牌塑造、延展链条,推动硒产业高质量发展。截至2024年底,硒产业综合产值达258亿元,硒食品精深加工产值达65亿元。

多措并举做大做强硒产业

促转化。依据普查成果,科学精准布局农业产业基地,做好产业现状、硒资源等级、硒产业基地规划三张图。目前,已建成富硒产业基地近50万亩,其中富硒茶12万亩、高山蔬菜10万亩、中药5万亩、粮油20万亩、堇叶碎米荠种植基地0.15万亩,含硒家畜20万头、家禽30万羽。

强企业。以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为抓手,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目前全市涉硒规上企业55家,高新技术企业77家,“专精特新”企业27家。其中,“德源硒材料”入选第四批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硒圣植物”获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奖。3家企业取得硒蛋白生产许可证,6家企业获特殊膳食食品生产许可证,2家企业获得保健食品生产许可证。

育名品。围绕主导产品,精心培育富硒茶、富硒米、富硒油菜苔等一批“拳头产品”,深度开发富硒代餐粉、富硒饮料等一批“畅销产品”,全力打造植物硒蛋白片、硒口服液等一批“明星产品”。“和诺生物”“源惠科技”上榜“湖北精品”。第九届硒博会25家企业25款产品获名优硒产品称号。其中,富硒油菜苔为中国农科院王汉中院士团队“硒滋园”系列成果,中国油料研究所与恩施硒菜苔公司在崔坝共建3000亩示范田,产品亮相硒博会受到消费者喜爱,销售一空。

盯项目。紧盯特色产业发展,积极谋划中央、省预算内资金项目,地方专项债券以及国企投资项目。目前,德源硒材料公司承接的农业农村部农业产业融合发展项目和金满园公司实施的富硒马铃薯精深加工项目正在建设,堇叶碎米荠种质资源保护、长岭岗和美乡村和富硒生物科技产业园正在推进,高聚硒植物产业链建设及硒科创园正在谋划。

高位协调发力布局未来

根据省州对恩施市产业发展的定位,恩施市将建设全国富硒产业发展示范区作为今后一段时间的重要工作任务。各部门要根植全民发展硒产业意识,秉持全市“一盘棋”理念,高位、协调推进硒产业建设。

出台一套政策。产业发展离不开政策的引领与支持。要保持硒产业发展领先地位,必须加大政策要素保障力度,出台支持涉硒企业发展的一系列政策,从品牌培育、标准制定、产品认证、专利取得、产品创新等方面予以引导、扶持与奖励。

建设一个园区。秉持“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发展理念,着力构建一个功能完备、要素齐全的现代化富硒产业园。园区内设有检验检测、富硒认证等专业机构,建设共享实验室、共享工厂,涵盖科普推广区、互动体验区及游览观光区等,使其既是工业生产园区,更是旅游观光胜地,争创全国工业旅游示范基地。大力提升产业集聚效应,孵化一批创新型企业、招引一批头部企业、培育一批硒总部经济企业,推动富硒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

讲好一个故事。产业发展需要文化的支撑,深耕硒文化、讲好硒故事、做好硒科普,也是硒产业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紧扣“世界硒都”战略品牌,系统性制定品牌传播、推广以及营销规划,重点塑造“恩施玉露”“恩施硒茶”“恩施土豆”“板桥党参”等具有高知名度与美誉度的品牌,充分彰显品牌的强大影响力与广泛辐射力。切实推进硒科普“六进”活动,加强对导游、网约车司机等窗口服务人员培训,开展“寻找最美硒姑娘”“硒故事征文”等系列活动,营造全域爱硒、知硒、护硒的优良氛围。(谭逍逍)

[责任编辑:李玮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