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地方要闻 > 学思践悟 > 正文

以人才之笔点绿成金

今年是“两山论”提出20周年,回望二十载,浙江安吉余村毅然按下“生态转型键”,矿山爆破的轰鸣,不仅炸碎了“靠山吃山”的传统发展桎梏,更开启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崭新篇章。“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在之江大地生根发芽,如今已长成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在这幅绿色发展的壮美画卷中,人才始终是最活跃的“笔墨”,为“两山”理念注入了澎湃不竭的智慧动能。

人才者,求之则愈出,置之则愈匮。生态文明建设绝非简单的“看林子”,而是一场需要复合型人才支撑的系统性变革。通晓生态修复、擅长绿色创新、深谙产业转型的人才,正是推动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核心动力。唯有以精准引才、精心育才、尽心留才的组合拳,才能让人才活水充分涌流,为生态文明建设注入持久动能。

引才当如开渠引水,需以诚意筑巢。要打破“守着绿水青山等人才”的被动思维,主动以政策激励破除壁垒,以平台搭建承载梦想,以环境优化涵养生态,让各类人才看到绿色事业的广阔前景。安吉余村的实践便是生动注脚:从“矿山经济”到“竹海茶园”的转型中,“全球合伙人”计划吸引青年返乡,催生电商直播、生态研学等新业态,让绿水青山真正成为“流量经济”的源头。这印证了一个道理:当“梧桐树”深深扎根于政策与机遇沃土,自然能引得“金凤凰”为绿色事业而来。

育才更要精耕细作,需以匠心培育。引来人才只是第一步,锻造能担纲生态文明建设的主力军,离不开分层分类的培养体系与久久为功的实践磨砺。对党政领导干部,要强化生态文明理念与政治担当,提升统筹协调能力;对专业技术人才,要聚焦绿色技术攻关与生态修复核心本领;对企业管理者,要培育生态产业运营与可持续发展思维。

留才须有持久温度,需以制度暖心。让人才心无旁骛深耕绿色事业,既要靠精神感召,也要靠机制保障。要建立与贡献匹配的薪酬体系,设立绿色产业基金支持创新项目,让智慧付出得到合理回报;破除体制壁垒、畅通职业发展通道,让人才看到“干得好就有奔头”的清晰前景。唯有物质与精神双重激励并重,才能让人才不仅“引得进”,更能“留得住、干得好”。

从“卖石头”到“卖风景”,从“靠山吃山”到“养山富山”,“两山”理念的实践充分证明,唯有引才、育才、留才三环相扣、同向发力,方能让每一片绿水青山都找到它的“点金手”,绘就更精彩的生态文明画卷。

(作者:徐智鹏,系诸暨市级选调生、次坞镇红旗村村主任助理)

[责任编辑:钟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