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当“急难愁盼”成为群众心头最真切的挂碍,便是我们行动最响亮的号角。如何让关怀如春风化雨,浸润每个角落?唯有在均衡上做足文章、在普惠上拿出实招、在可及上下够功夫,方能使万千百姓心头愁云散尽,满意笑容如花绽放。
铺就均衡之路,消弭地域冷暖。曾几何时,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资源落差,让“看病难”“上学远”“办事繁”成为不少家庭的切肤之痛。浙江“跨省通办”的探索令人振奋,一张身份证可办22省事项,群众奔波之苦锐减,效率与温度并存。江苏“名校带弱校”工程,让苏北乡村课堂与南京名师实时连线,知识的阳光穿透地域阻隔,悄然弥合教育鸿沟。当服务的触角延伸至最偏远的角落,当跨域办事如同邻里串门般自然便捷,群众脸上舒展的笑容,便是公平之路铺就后最生动的注脚。
织密普惠之网,托举安稳日常。基础民生服务如汩汩清泉,滋养千家万户最基础的安稳。上海静安区的“社区养老综合体”便是典范:一顿营养餐仅需10元、书画室翰墨飘香、康复站专业守护。王阿婆的感慨道出心声:“家门口就舒心,孩子们在外也放心。”北京大力拓展普惠托育资源,有效缓解了年轻父母的育儿焦虑与经济压力,让他们得以轻装上阵,活力满满地投入工作。普惠不是简单的低水平覆盖,而是以可负担的方式,让基础保障如空气般自然存在于生活的每个环节。当“急难愁盼”被这张温情而坚韧的网稳稳托住,民心的安稳便汇聚成推动社会前行的磅礴伟力。
点亮可及之光,映照多元期盼。社会服务似一泓活水,唯有流动不息,灵活可及,方能映照出人民日益多元、个性化的期盼之光。重庆山区的“流动文化服务车”便是创新触达的典范,它翻山越岭,将图书馆的墨香、电影的声光送入村民院坝,让精神食粮不再遥不可及。服务的生命力正在于与时俱进,主动匹配需求的万千姿态。数字赋能是解锁“最后一公里”的金钥匙——广州“穗好办”APP整合超2000项服务,“指尖办事”已成市民日常习惯。当服务之光如同流动的活水,主动渗透至生活的每一条缝隙,当“可望而不可及”真正化为“触手可及”,群众心头涌动的暖意与便捷感,便是对创新服务最真挚的点赞。
(浙江省常山县球川镇 徐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