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人民论坛评论 > 正文

人民论坛网评 | 从“苏超”解码基层治理三把“金钥匙”

幻灯片-人民论坛网评

当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苏超”)的声浪响彻各个城市体育场,数万球迷的激情呐喊,不仅点燃了绿茵场上的竞技之火,更以一种震撼人心的方式,叩开了思考基层治理现代化的大门。这场现象级的体育盛事,其成功远非竞技本身,背后精密的组织协同、深厚的文化黏合、广泛的群众参与,如同三把熠熠生辉的“金钥匙”,为我们解锁新时代基层治理密码提供了极具启发的实践范式。它所揭示的逻辑,值得每一位关心基层善治者深思。

第一把钥匙:精密协同,构建高效运转的“齿轮系统”。苏超赛事的流畅运行,核心在于其构建了一套精密协同的机制。从算法动态编排赛程巧妙避开社会重要节点,到场馆运维实现分钟级响应、高效疏导数万级人流,无不体现着“全链条咬合”的治理智慧。这为破解基层常见的“九龙治水”、效率低下困境提供了清晰镜鉴。基层治理效能的提升,亟需构建一套如赛事调度般精准的协同体系。这要求打破条块分割,明确各治理主体的角色定位与联动路径,形成如精密齿轮般环环相扣、运转流畅的机制。无论是处理日常民生事务,还是应对突发挑战,都需要系统化、精细化、差异化的协同思维,确保资源流向最需要的地方,服务响应最急迫的需求。唯有如此,治理体系才能真正高效运转,释放强大动能。

第二把钥匙:文化筑基,深植治理认同的“精神根系”。苏超的魅力,深植于其独特的文化土壤。巧妙转化历史典故为赛场叙事,坦然接纳并融入网络流行文化,甚至将带有调侃意味的“友谊第十四”化为赛事标签——这种主动拥抱、创造性转化地域文化元素的“黏合效应”,极大地增强了参与者的归属感和认同感。这与基层治理有异曲同工之妙,治理的根基在于共同体的文化认同。基层治理要实现“善治”,必须深耕文化沃土。这意味着要善于挖掘和激活本土文化资源,将其转化为凝聚人心的治理力量。通过精心设计如传统节庆活动、社区文化品牌、公共空间营造等载体,在潜移默化中培育“有事共商、有难共帮”的社区共识,让文化活动成为连接邻里情感、协商公共事务的“无形磁场”。当治理浸润在共同的文化认同之中,便获得了最深厚、最持久的精神支撑。

第三把钥匙:共治共享,激活治理创新的“源头活水”。苏超持久的活力,源于其开放的参与机制。“职业+业余”混合编队模式保障了赛事的群众底色;政府积极参与、迅速升级场馆回应球迷呼声,则彰显了“参与式治理”的魅力。其实,基层治理创新的不竭动力,也蕴藏在广大群众的智慧与热情之中。基层治理现代化,必须打破“政府唱独角戏”的窠臼,转向“群众当主角”的共治共享模式。这需要搭建有效平台,建立畅通渠道,让群众的“金点子”能够直达决策层;需要创新激励机制,将志愿服务的热情转化为可持续的治理力量;更需要真诚赋权,吸纳多元主体成为“治理合伙人”,共同解决身边难题。当群众从“被管理者”真正转变为“治理主体”,从“旁观者”成为“建设者”,基层社会便能激发出澎湃的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

“苏超现象”的价值,远超体育范畴。它以其成功实践,生动诠释了基层治理现代化的核心要素:精密协同是骨架,支撑起高效运转的治理体系;文化认同是灵魂,凝聚起共建共享的情感共识;众智众筹是血脉,激发出生生不息的创新活力。这三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了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坚实支柱。将这三把“金钥匙”应用于更广阔的基层治理实践,我们定能构建起更多充满温度与生机的“社区共同体”,让人民群众在共建共治共享中,真切感受到那份可触可及的幸福质感。(作者:裴培)

[责任编辑:张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