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期间,各地注重从开门教育、集中整改中发现识别“两头”干部,一批能力强、作风硬、实绩突出、群众公认的干部作为能“上”典型,脱颖而出、获得任用,也有一些纪法观念淡薄、作风漂浮、口碑较差的干部列入能“下”对象,被及时调整岗位,切实以“上”的动力和“下”的压力撬动了“干”的活力。
干得好就上,干得不好就下,既是标准,也是导向。2022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规定》以来,各地注重从实际出发,坚持当下的则下,不该下的不下,让这项制度发挥出了应有效能。但也有一些地方在精准执行政策上还有一定差距,有的对不适宜担任现职干部的调整不够坚决,有的一味强调“下”的数量,使得干部滋生明哲保身、求稳怕乱的思想。
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常态化,加大调整不适宜担任现职干部力度,是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的任务要求,是以改革精神和严的标准管党治党的重要举措。建好建强堪当重任的高素质干部队伍,能“下”是出口,能“上”是关口。只要前端把“关口”把严把准了,早早把那些政绩观不端、斗争精神不强、能力不足的干部挡在门外,就能有效减少和防范后期出现不胜任不称职情形。
干部能上难下,不是难在谁该“下”、怎么“下”,而是难在如何选准人、用对人。对于各级党组织而言,做好化难为易文章,首先应当下好干部“下”的先手棋,在精准科学选人用人上多下绣花功夫,在健全完善日常了解、综合研判、动议提名等制度机制上多出管用实招。比如,在日常了解方面,可采取不定期研判、无任用推荐、跟踪式调研等方式,全链条拓展干部发现识别的渠道;而在综合研判方面,可在做好岗位需求分析、人选特征画像、多方征求意见的同时,多采用一些面对面测试、实打实比武等办法,全方位提高干部人选酝酿的精准度。只有在“谁该上”的问题上给出最优解,方能从源头破解“谁该下”的难题,从而以能上能下常态化更好激励干部担当作为、干事创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