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地方要闻 > 典型经验 > 正文

上汽通用五菱:发展新质生产力 探索汽车企业成长创新模式

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形成以科技创新推动全面创新的企业成长模式。作为国内唯一“合资留自主、合资留品牌”的汽车企业,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汽通用五菱”)将发展新质生产力作为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着力点,探索形成了以市场导向的产品开发、产业链协同创新、产品快速迭代和岛式数智化制造为主要内容的创新型企业成长模式,为我国建设新能源汽车强国提供了值得借鉴的宝贵经验。五菱公司的发展经验表明,为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获得核心能力和竞争优势,实现长远发展,企业必须着力发展由新技术、新资源配置和新产品所形成的新质生产力。

坚持市场导向的产品开发

上汽通用五菱的发展经验之一在于对市场需求的准确把握和灵活应对。自成立以来,公司秉持“人民需要什么,五菱就造什么”的理念,始终将市场需求作为科技创新和产品研发的出发点,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功。为进行市场导向的开发,上汽通用五菱通过广泛的市场调研和消费者反馈来获取对产品需求情况的深刻理解,对市场进行动态细分,识别不同消费群体的需求。公司采用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收集数据,包括消费者的购买偏好、使用体验以及对新能源汽车的功能期望,运用大数据技术分析消费者的使用行为和偏好,指导产品设计和功能开发,使得科技创新成果能够更好地契合市场需求。此外,通过社交媒体和用户社区进行互动,及时了解消费者偏好和潜在需求,并在产品设计和功能开发中做出相应调整。全球车型五菱Air ev蝉联印尼细分市场冠军,打破日系在东盟市场的长期垄断,并成为印尼G20峰会、东盟峰会官方用车。通过这种深度的市场洞察,上汽通用五菱能够确保其产品在推出时符合市场的实际需求,满足目标用户的期待。在新能源汽车的开发中,公司通过分析城市年轻人对短途通勤工具的需求,成功推出了以易停放、低维护成本为特点的宏光MINIEV,这款经济实用的小型电动车凭借极高的性价比和符合大众需求的特点迅速获得市场认可,成为销量领先的新能源汽车之一。同时,上汽通用五菱还密切关注国家政策导向和市场需求变化,及时调整产品战略,推出符合政策激励的新能源汽车,进一步推动市场覆盖率的提升。目前公司新能源车型销量占比已超过35%,单车价值提升超16%,正在加快推出紧凑型双动力SUV、中型轿车、MPV等一系列新能源新品,加快推进产品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升级,为尽快实现两个百万销量目标奠定坚实基础。市场导向的创新使得上汽通用五菱能够准确把握消费者的偏好,并通过高效的产品创新将其转化为企业竞争力。

开展产业链协同创新

上汽通用五菱依托上汽集团和通用汽车的优势,汇聚8大院士团队和行业顶尖资源,搭建高度集成、协作紧密的创新体系,深入开展基础技术研究和前瞻技术探索。目前已建成14个国际先进的整车及零部件试验室,挂牌控制器与芯片、智慧语音等6个子实验室,累计承担国家及省部级课题84项、参与国内外新能源汽车标准制定157份、获专利授权超6000件。依托这一创新体系,公司通过整合上下游资源,接连攻克了电池续航、充电效率、核心零部件研制等技术难关,确保关键零部件的技术进步与整车开发同步进行,保障关键零部件的供应稳定性和技术先进性。自主研发的“神炼电池”技术品牌,通过建立远超国标的安全设计体系和产品认证体系,应用自研MUST多功能一体化结构技术,实现针刺不起火,百万零自燃。在科技创新过程中,公司采取了多种措施来整合供应链资源。一方面,通过与供应链上下游厂商协同合作,与核心供应商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建立协同研发平台,共同开展研发项目,分享技术数据和研发成果,增强了供应链各环节之间的沟通和合作效率。另一方面,通过建立联合实验室和创新基地,促进与供应商之间的合作创新,实现从技术研发到生产制造的协同效应,加快了新技术的落地应用。技术创新的产业链协同,既降低了研发成本,优化平衡了生产成本和产品质量的关系,又缩短了产品上市周期,使其在新能源汽车市场形成了他人难以模仿的核心能力。上汽通用五菱还在产业链协同创新中引入产业链数字化管理,实现了对供应链环节的精细控制和优化,使得产业链整体协作更加高效,从而进一步提升了企业创新速度和市场竞争力。

构筑灵活的产品迭代与快速响应机制

为及时获取产品在市场中的表现和改进需求情况,实现灵活的产品迭代与快速响应,上汽通用五菱通过多渠道收集用户的使用反馈(包括线上用户评价、线下经销商反馈以及大数据分析),建立起一套高效的反馈机制和敏捷的研发流程。在此基础上,公司建立了跨部门协作的产品改进团队,采用敏捷开发模式,通过模块化设计和柔性生产工艺,优化了从用户需求到产品改进的全过程,使产品的迭代速度大幅提高。为进一步增强产品的市场适应性,公司还引入了数字化工具和智能制造技术,以支持设计、生产和供应链管理的全面协同。这些措施使其能够在市场变化中保持灵活应对的能力,快速满足用户的期望。以宏光MINIEV为例,该车型自推出以来,上汽通用五菱根据市场反馈不断进行优化升级,推出了续航能力更强、配置更加多样的车型。不仅如此,还针对不同的消费群体细分市场,推出个性化定制服务,允许消费者在外观、配置等方面进行选择,进一步提高了用户的满意度。这种快速迭代的能力不仅提升了公司产品竞争力,还通过满足不同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进一步巩固了其新能源汽车的市场份额。上汽通用五菱在宏光MINIEV的迭代过程中所展示出的灵活性表明,企业不仅需要对外部市场环境保持高度敏感,还需要有内在的组织能力和生产系统来快速响应。这种内外协同的机制,不仅增强了产品的市场适应性,还提高了公司应对外部不确定性的能力,使其在快速变化的新能源汽车市场中占据了优势地位。从长远来看,这种基于用户需求的持续改进和快速迭代模式,也有助于培养用户的品牌忠诚度。用户能够感受到企业对其反馈的重视和对市场需求的快速响应,这种正向互动进一步加深了消费者对品牌的认同,形成良性的市场循环。因此,上汽通用五菱的成功不仅仅是生产技术和研发模式的优化,也是企业文化和市场理念的成功。

打造柔性岛数智化制造系统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牵引下,汽车产业电动化、智能化飞速发展,尤其是新能源汽车的蓬勃发展不仅改变了汽车产品本身的技术路线,而且推动生产制造模式发生深刻变革。与传统燃油汽车制造相比,新能源汽车的生产制造模式在流程、技术、供应链管理以及生产组织形式等方面都发生了显著变化。在发展新能源汽车的进程中,上汽通用五菱积极应对产品多样化和生产批量波动的挑战,通过智能化设备和信息化管理,整合开发数字制造和智能制造技术,打造出以动静工位相结合、柔性节距、节拍可调、静态工位自动化为特征,能够实现结构可重构、功能可拓展、快速可迭代等功能的全球首个柔性岛数智化制造系统,颠覆了汽车工业延续了100多年的流水线生产模式。依托柔性岛数智化制造模式,公司能够根据用户需求的变化,通过对生产资源的快速调整与优化配置,实现同一生产线对不同车型、同一车型不同配置的生产切换,从而快速满足市场需求变化。以此为基础,上汽通用五菱沿产业链、业务链积极拓展数字技术和智能技术应用,构筑了卓越运营数字化平台、智慧物流管理平台、区块链智能合约管理平台、供应链协同制造工业互联网平台等,实现了从产品设计研发到生产制造的全流程数字化管理。在设计研发过程中,公司通过应用大数据、AI等,引入数字化仿真技术和虚拟现实工具,打通主机厂与供应链的信息流、实物流、资金流,缩短了产品开发周期,降低了库存和协作成本,实现需求提前期由4周前置到16周,厂内零件库存准确率达99.9%。同时,相关平台向800多家产业链企业免费开放,已有注册用户近3万人,活跃用户比例达90%,并帮助超20家供应商建设了数字化工厂,近几年为供应商节约成本累计超2亿元。在生产制造环节,上汽通用五菱通过集成物联网和云计算等技术,引入工业机器人和自动化生产线,打造全球首个岛式工厂,创造了以智造技术及其生产管理体系为核心内容的全新生产组织模式WIMS,更高效率地实现全面2C、敏捷交付。同时,积极开展智能制造标杆企业、智能工厂示范企业和数字化车间建设,使生产、物流和管理更加智能化。公司还运用数字孪生技术对生产流程进行实时监控和优化,减少了生产中的资源浪费和能耗,大幅提升了生产效率。通过建设数字化平台,上汽通用五菱实现了供应链管理的全面数字化,提升了供应链的可视化和响应速度,从而更好地支持其敏捷制造和市场快速响应。

强化人才培养与激励机制

科技创新离不开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在人才培养与激励方面,上汽通用五菱搭建了双通道发展体系,大力培养年轻干部,保障青年人才接续成长,公司新任总监及经理中85后占比超42%。与国内外知名高校和科研机构合作,建立了联合培养机制,通过学术交流和科研项目培养和引进技术人才,为各层级员工提供学习机会。公司与院校联合创办的中印汽车学院、智能技术培训班、新商业模式研修班,已孵化了超50个创新项目,自主培养双创人才超300人。公司目前拥有博士29人、硕士超880人、本科超6200人、高级工及以上超8500人,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同时,上汽通用五菱强化人才培训和认定体系,开展技术培训、管理培训、岗位技能提升和人才认定工作,保障员工不断提升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此外,公司还通过内部创新竞赛、技术分享会等活动,鼓励员工提出创新想法并应用到实际项目中,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在激励机制方面,公司建立了多层次的奖励体系,包括绩效奖金、专利奖励和技术突破奖等,激励员工在各自岗位上积极发挥作用。公司还注重员工职业发展规划,设计多种路径的晋升通道,给予优秀员工更多的成长机会和责任担当。这些措施不仅激发了员工的工作热情,也为企业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理事长 刘戒骄)

[责任编辑:李玮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