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地方要闻 > 基层治理 > 正文

让“紧日子”成为新常态

节俭如同一股清泉,滋养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也铸就了我们党艰苦奋斗、心系群众的优良作风。从“苏区干部好作风,自带干粮去办公”的朴素实践,到如今新时代下的新风貌,节俭的理念始终如一,熠熠生辉。中共中央、国务院对《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的修订,不仅是对历史传统的传承,更是对时代要求的积极响应,旨在让“过紧日子”成为党政机关乃至全社会的新常态。

以制度引领,拧紧节约“总开关”。制度是行动的指南,也是节约的基石。新修订的《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如同一把精准的标尺,量出了节约的边界,也划出了浪费的红线。它要求党政机关在预算管理、公务接待、会议活动等多个方面严格执行节约标准,严禁铺张浪费,确保每一分钱都用在刀刃上。制度的力量在于其刚性约束,它让节约不再是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行动。通过制度的引领,党员干部能够自觉将节约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形成“不敢浪费、不能浪费、不想浪费”的良好氛围。

以习惯养成,筑牢节约“防火墙”。习惯决定行为,节约的习惯是抵御浪费的最好防线。对于党员干部而言,节约不仅是一种行为要求,更是一种精神追求。在日常工作中,要从一张纸、一滴水、一度电做起,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不仅是对个人品德的锤炼,也是对党的事业负责。通过持续的教育引导和实践锻炼,让节约成为党员干部的自觉行动,进而带动全社会形成节约风尚。这种习惯的养成,如同在每个人心中筑起一道坚固的“防火墙”,让浪费无处遁形,让节约蔚然成风。

以文化浸润,滋养节约“精气神”。文化是精神的家园,也是节约的土壤。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节约智慧,如“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等古训,至今仍激励着人们珍惜资源、勤俭节约。在新时代背景下,我们应将这些传统文化精髓与现代文明相结合,创新节约文化,让节约成为一种时尚、一种潮流。通过举办节约主题教育活动、宣传节约先进典型、开展节约实践体验等方式,让节约文化深入人心,滋养党员干部的“精气神”,激发党员干部为党的事业不懈奋斗的内在动力。

[责任编辑:李一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