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非科技合作需要突破传统援助模式,构建中非新型创新共同体。中非科技合作要以技术要素跨国流动为基础,在农业科技、信息通信等领域深度开展项目,形成“需求导向-联合研发-成果共享”的全链条合作机制。中非新型创新共同体的价值体现在实现非洲技术跃迁、重构全球南方合作范式、诠释科技普惠理念三大维度。面对新发展格局,中非需通过强化战略对接、深化人才共育、聚焦产业赋能、推进数字协同、践行绿色发展五大路径来深化科技合作。中非科技合作不仅要推动双方协同发展,更要为全球科技治理提供全球南方合作新范式,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动实践。
一、中非科技合作:从双边协同到全球共享的进阶之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和非洲正在通过共同探索现代化的生动实践回答历史之问,携手推进合作共赢、和合共生、文明共兴的历史伟业。”近年来,在共筑新时代全天候中非命运共同体的战略引领下,中非科技合作持续发力,合作成果丰硕,呈现蓬勃发展势头。
中非传统友谊深厚,科技交流合作基础良好。中非科技合作始于二十世纪中叶的农业与医疗援助。20世纪70年代,中非已建立起官方科技合作关系。2009年“中非科技伙伴计划”则开辟了中非建立新型科技伙伴关系新局面。非盟《2024科技创新战略》强调积极寻求其他国家的支持与指导、合作与交流。几十年来,中国与非洲国家在农业、医药、卫生、环境、新能源、信息、通信、交通、生物、新材料、航天等双方共同关心的科技领域开展了广泛的合作与交流。中非科技合作已从单纯的政府间合作模式演变为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多层次、多领域、全方位合作。
二、中非科技合作的全球价值突破
在全球化深入发展与新一轮科技革命浪潮交织的背景下,中非科技合作正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展开,成为全球南方合作的典范。从传统农业技术、公共卫生到新兴的人工智能、清洁能源与空间技术,中非科技合作领域持续拓展,模式不断创新。这种深层次的协同创新,不仅显著提升了双方科技能力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也为全人类的科技进步与共同福祉提供了实践路径和行动方案。
第一,代际跃迁:构建包容性创新生态。中国与非洲作为全球创新体系中的新兴力量,共同肩负着通过科技自主打破发展桎梏的历史使命。中非科技合作在新一轮工业革命浪潮中加速重构,从早期的技术单向转移,逐步演进为知识共创、能力共建的创新共同体。这一进程深刻嵌入双方现代化轨迹:60年代中国援非农业示范站奠定技术协作雏形,90年代通信基础设施合作助推非洲数字启蒙,而新时代“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更驱动合作范式向绿色低碳、人工智能、空间技术等前沿领域战略性拓展。
中非科技合作可划分为三个代际阶段:一是奠基期(二十世纪50-70年代),以农业技术、公共卫生援助为核心,如杂交水稻推广、抗疟药物青蒿素技术转移;二是拓展期(改革开放-2012年),伴随中非合作机制化,合作延伸至信息通信、能源矿产、交通基建领域,华为“未来种子计划”、中非联合实验室网络成为标志性载体;三是深化期(2012年至今),在中非合作论坛、非盟《2063年议程》对接框架下,形成“科创园区+数字基建+人才联培”三位一体模式,如埃塞俄比亚东方工业园数字经济孵化器、中非卫星遥感应用合作中心等。
历经七十载耕耘,中非科技协同已从单点突破迈向系统创新。菌草技术减贫示范、“光明行”眼科医疗人工智能诊断系统、莫桑比克北斗农业精准种植平台等民生科技项目,不仅成为非洲本土化创新的典范样本,更深度融入全球知识生产网络。截至2024年,中国在非洲建成17个鲁班工坊,培养技术人才超1万人次;依托中-非联合研究中心等平台,在生物多样性、农业科技领域累计发表联合研究论文600余篇,筛选推广20余种适非作物品种,共建中国-马达加斯加杂交水稻实验室,等等。这些植根于发展需求的科技实践,正重构“全球南方”创新价值链。中非合作研发的抗旱玉米种子惠及超100万非洲小农,中非地球科学大数据中心为非洲54国提供气候灾害预警服务,中非区块链跨境支付系统降低贸易结算成本30%以上。这些合作发出了中非携手参与引领全球科技治理的时代强音,为人类应对粮食安全、气候变化、公共卫生危机贡献系统性解决方案。
第二,模式重构:创新全球南方合作范式。中非科技合作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指引下,以“共商共建共享”原则重塑全球技术治理伦理,通过机制化、系统化、生态化三位一体推进范式跃迁。2021年成立的中非创新合作中心标志着双方科技协作进入制度性深度耦合阶段,其构建的“政府-企业-智库”三角驱动模型,有效破解了南南科技合作中的资源错配与能力断层难题。截至2024年,该机制已覆盖54个非洲国家,推动建立12个国家级技术转移分中心和8个跨境产学研联盟,促成技术交易额突破47亿美元。
中非合作论坛“中非数字创新伙伴计划”系统性整合人工智能伦理治理、清洁技术转让、太空观测资源共享三大前沿领域,首次将“技术正义”理念写入南南合作纲领。在此框架下,海康威视非洲智慧城市联合实验室、中非气候变化联合观测站、中非疫苗研发与生产中心等旗舰项目的实施,不仅实现了核心技术的本地化适配,更催生了“需求导向-联合研发-产业孵化”的价值闭环。
同时,中非北斗合作论坛、中非新能源合作论坛、中非人工智能治理对话会等高端平台多方发力,通过技术标准共定、专利池共享、人才旋转门计划等制度设计,彻底打破传统技术转移的“中心-边缘”结构。这种基于“创新共同体”逻辑的制度演进,使中非科技合作从单向援助升级为全球科技治理的策源地。埃塞俄比亚遥感卫星地面站成功预测东非蝗灾路径,使粮食损失降低37%,中非联合研发的抗旱基因编辑作物推动撒哈拉以南农业增产19%。
第三,价值重塑:诠释科技普惠理念。中非科技合作通过基础设施联通、技术能力内化、创新生态培育三维路径,将发展权深度植入非洲现代化进程。截至2024年,中国在非洲12国共建卫星遥感云服务节点,覆盖26国,提供高分辨率影像支持农业与灾害管理。肯尼亚蒙巴萨港通过新型龙门起重机提升生产率40%,2024年集装箱吞吐量增长23.53%。华为、传音等企业正深度参与非洲数字基建。
技术本土化与“数字丝绸之路”的深度融合,正在重构非洲科技创新的地理格局。其一,民生科技。红太阳新能源在尼日利亚建设首条本土光伏组件生产线(2025年投产),有望降低当地能源成本。其二,健康科技。埃及计划通过中非国际合作实现mRNA疫苗本土生产,目标年产能1亿剂。其三,绿色科技。中国承建的摩洛哥努奥光热电站采用塔式熔盐技术,为百万家庭提供清洁电力。这些实践催生了“科技-产业-民生”的飞轮效应:中国技术+非洲场景的创新组合,使撒哈拉以南地区首次建立自主数字身份系统;中国光伏技术助力非洲离网地区用电普及;赞比亚农场应用中国智能灌溉设备提升抗旱能力。
科技合作带来了知识生产范式的革命性重构。其一,专利共生。中国持续深化与非洲的科技创新合作,尤其在农业技术推广领域(如节水灌溉、抗旱作物),中非合作项目(如中非联合实验室)的技术成果正逐步转化为本地化应用。其二,标准输出。埃塞俄比亚的亚吉铁路是非洲首条现代电气化铁路,全线采用中国技术标准,是中国铁路全产业链“走出去”的标志性项目。中国企业在非洲离网光伏项目中广泛应用自主技术标准(如智能离网系统、定制化SVG设备),显著提升了项目的可靠性和经济性。其三,人才反哺。截至2024年,中方通过鲁班工坊、“中文+职业技能”等项目累计为非洲培训超过1万名本土复合型技术人才,并为非洲职业院校培训500名校长/师资。通过中非联合研究中心等专项奖学金支持近300名非洲青年科学家赴华从事科研合作。
三、新发展格局下中非科技合作的深化路径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全球科技竞争日益激烈,人工智能、绿色能源、生物工程等新技术迅猛发展,科技已经成为国家发展和国际关系中的核心变量。中非科技合作不仅肩负着提升非洲自主发展能力的重要使命,更是中国推动全球发展倡议、构建“全球南方”命运共同体的具体实践。这种合作既是中非关系的重要支柱,也是促进人文交流、实现共同发展的战略选择。
(一)强化战略对接,筑牢合作制度根基
中非科技合作的持续推进,得益于双方政治互信与战略共识的不断深化。非盟《2063年议程》明确将“科技创新”列为非洲现代化转型的核心支柱,并呼吁加强与中国等伙伴的合作。2024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所提出的“十大伙伴行动”,不仅延续了“八大行动”“九项工程”等合作成果,更以“发展合作伙伴行动”为统领,将科技、数字、教育、绿色等议题系统纳入中非合作议程。
当今国际局势变乱交织,地缘冲突延宕升级,中非双方需要更加坚定维护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多边主义,支持构建以科技创新为支点的新型全球治理体系。基于此,有必要进一步完善中非科技合作的高层对话机制和双边协调平台,建立科技合作圆桌会议和数字合作指导委员会等相关机制,推动双方在气候变化、粮食安全、疾病防控等全球性科技议题上形成联合倡议和技术解决方案。通过制度化的协商机制提升战略协同效应,将科技合作纳入中非命运共同体的整体框架,探索构建包含合作共同体、技术共同体和安全共同体的三位一体格局。
(二)深化人才共育,夯实创新发展底座
科技合作的核心在于人才,中非科技合作的关键在于提升非洲国家的自主创新能力和青年科技素养。“十大伙伴行动”中提出建设“中非工程技术学院”“数字教育区域合作中心”“鲁班工坊”等项目,未来中非科技合作人才培养工作应着力从以下几个方面推进:首先,深化职业教育合作,通过共建工程类院校和技术中心,联合开发课程体系和认证标准,实现中非职业资格互认。其次,鼓励非洲青年科研人员参与“国际杰出青年计划”和“一带一路”创新创业合作项目,支持非洲学生来华攻读STEM专业,开展科研实践,推动中非高校共建联合实验室和博士后工作站。最后,探索建立中非科技志愿服务网络,组织中国科研人员赴非开展短期教学和技术指导,传播科学方法,培养当地科研骨干。通过教育支撑科技创新,以技术转移和能力建设并重的方式,助力非洲国家实现科技自主、发展自主。
(三)聚焦产业赋能,构建技术转化网络
非洲既是技术转化的广阔市场,也是创新合作的潜力沃土。在“产业链合作伙伴行动”引领下,中非科技合作应聚焦绿色农业、清洁能源、数字基础设施、医疗技术等关键产业链,通过科技手段提升非洲国家的生产效率与产业韧性。具体措施包括推动杂交水稻、菌草技术、光伏农业、冷链物流、移动支付等优势技术在非洲的落地应用;培育中非科技型中小企业合作网络,引导中国高新技术企业(园区)在非洲设立分支机构,与当地企业共建产业孵化器,培育具有发展潜力的创新型企业;举办科技创新博览会,打造集展示、交易、合作为一体的综合性平台,形成从交流到合作再到成果转化的完整链条。需要强调的是,技术应用必须与当地资源禀赋、文化传统和制度环境相融合。因此,中非科技合作不应是单向的技术输出,而要坚持“共同创新”的理念,尊重非洲的创新生态和文化特色,实现真正的互利共赢。
(四)推进数字协同,开拓创新合作新领域
非洲是全球数字化潜力最大的地区之一,同时也面临“数字鸿沟”的严峻挑战。根据2024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成果,中非双方计划在2025-2027年合作开展20个数字示范项目,重点覆盖智慧城市、电子政务等关键领域,为推进中非数字合作指明方向。
当前,非洲亟需建设数据中心、海底光缆、宽带网络等基础设施,也需要搭建跨境支付、数字身份、电子政务、农业大数据等应用平台。首先,应着力推进数字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在重点国家建设5G网络、数据中心和海底光缆,为非洲数字化转型奠定硬件基础。以“中非数字丝绸之路”试点项目为抓手,推动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的场景化应用。其次,加强数字治理能力建设。协助非洲国家完善数据安全立法,建立跨境数据流动监管框架,提升数字主权保障能力。特别是在金融科技领域,支持非洲开发适合本地需求的移动支付和数字身份系统。最后,深化民生领域数字应用。重点发展远程医疗、数字农业和智能教育等普惠性项目,让数字化转型成果惠及普通民众。
(五)践行绿色发展,培育可持续新动能
面对气候变化、生态退化等全球挑战,绿色发展成为中非合作不可回避的重要议题。2024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支持非洲实施30个清洁能源项目,涵盖太阳能、风能及气候适应技术。中非科技合作应围绕绿色转型重点发力。首先,推广低碳技术与可再生能源应用,如太阳能、风电、小型水电、生物质能等技术在非洲农村和边远地区的广泛部署。其次,开展生态监测与灾害预警技术合作,利用遥感、无人机、AI等手段提升非洲生态环境治理能力。最后,共建中非碳市场研究相关平台,探索碳足迹计算、碳信用交易等机制,为非洲未来参与全球绿色治理打下基础。通过技术赋能生态保护,不仅助力非洲实现非盟《2063年议程》中的绿色愿景,也为全球低碳转型贡献“中非方案”。
中非科技合作是推动“全球南方”现代化进程的核心引擎,是中非友好精神的时代转化剂,也是共筑新时代全天候中非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支撑。在“十大伙伴行动”的新框架下,中非科技合作既要立足现实、面向未来,更应回应全球性发展议题,构建自主、平等、协同、可持续的新型创新共同体。这种合作超越传统技术转移模式,通过制度创新、模式重构和价值重塑,为全球科技治理提供了全球南方合作的新范式。深化中非科技合作不仅关乎双方发展福祉,更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动实践,必将为世界和平与发展注入持久动力。中非双方唯有深化互信、凝聚共识、携手前行,才能在风云变幻的国际格局中共创科技振兴的命运共同体。
(作者:杨维春,系湖南省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研究员,湘潭大学中非研究院/外国语学院校聘教授)
[注: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法国当代小说的非洲书写研究”(项目批号:23BWW069)的阶段性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