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理论前沿 > 时事洞察 > 正文

AI人才培养尤其需要打通产学研链条

作者:孙锐(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研究室主任)

近年来,人工智能的大爆发被称为“第四次工业革命”,它对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和影响将是长远且颠覆性的。2025年春,我国国产大模型DeepSeek横空出世,不仅点燃了社会大众对AI的热情,更反映出当前产业爆发与人才供给间的潜在矛盾。

当前,我国AI核心产业规模已近6000亿元,企业数量超4700家。有机构预计,2025至2029年中国AI产业将保持32.1%的年均复合增长率。随着“AI+”嵌入各行各业,AI人才需求大幅激增。相关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算法工程师、机器学习岗位招聘需求同比分别增长44%、18%;当前我国AI人才缺口超过500万,供求比例达1∶10;算法研究、语音识别、自然语言处理、深度学习、计算机视觉等技术人才缺口最大。然而,2024年我国AI专业在校生仅4万余人,供需之间的巨大差距,为AI产业发展带来挑战的同时,也孕育着创新发展的重要机遇。

AI领域对于人才的专业性、可塑性、敏感性和自主学习性要求较高,在教育要求方面强调硬科技专业背景,以硕博为主。但当前高校“学科建设”导向和“院系制”组织模式难以适应AI领域深度前沿探索、交叉融合创新的发展趋势。与此同时,校企共建实验室多集中于通用领域,先进制造设备及核心算法资源较少向高校开放,也加剧了人才培养环节与产业创新实践的脱节。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导致院校AI人才培养能力远远落后于产业发展要求,更将影响到未来AI领域的人才竞争,构建产业链教育链人才链协同育人生态方是破局之道。

一是建立分层分类培养体系。聚焦应用型人才培养,推动学位论文替代试点,允许以原创算法、产品开发、场景应用方案等替代,推动“基于问题解决”的人才培养创新,实现学术价值与产业价值的统一。围绕研发型人才培养,推动领军企业与高校院所共建AI人才协同培育机制,以行业需求为引导,按照基础研究、技术开发、系统集成等环节定制人才方案,开发跨学科课程模块,实施基于“研发创新”的嵌入式人才开发。面向基础型人才培养,强化高中与高校衔接,在“强基计划”中扩大AI比例和覆盖面,建立本硕博直通机制,产学研结合编制教材,缩短人才培养周期,支持青年人才在20—30岁黄金期投入产业创新实践。

二是打造“双师型”师资队伍。打通企业与高校院所人才流动和职业发展贯通通道,使企业高水平专家“站讲台”常态化,试点头部企业技术骨干入校授课占比专业课时达到50%左右。实施专业教师入企实训与项目参与计划,推动青年教师带薪加入头部企业开展1年左右的实训实践或项目参与。重构教师能力标准体系,推动构建“教学能力—工程能力”双维度专业教师人才评价体系,将新产品新技术新服务开发、技术转化成果纳入教师职称评价体系,并实施高水平成果“一票晋级”制。推动教师将掌握AI工具作为必备技能,积极开展AI伦理判断、价值选择等问题研究。

三是搭建产学研协同创新实践平台。鼓励企业与地方共建产业开放实验室,推动相关软件及算力资源共享,实施基于问题导向的联合研发项目。支持高校建设产教融合实验室,并采用有偿机制引入企业核心资源,助力高校相关模型训练及项目研发。充分发挥产业联盟作用,推动产业学院建设,实现“入学即入职”。以AI赛事驱动人才发展和自由涌现,设立国家级AI创新大赛,开设产业、企业命题赛道,推动“以赛鉴人,以赛引人”,通过专业竞赛识别早期“天才少年”,进而贯通大中小培养链条,实施人才定制化培养。在智能制造、智慧医疗等新兴领域,靠近产业应用场景建设校企联合实验室及创新孵化器,让学生直面产业需求,开展应用化“钻研性”学习。

四是创新人才发展激励机制。围绕构建AI领域人才、场景与商业价值之间的高效闭环,推动科技、人才与产业政策创新。建立AI专利授权绿色通道,推动校企合作项目专利授权周期缩短至半年以内,加快建设快速审查、快速确权、快速维权一体的AI“一站式”知识产权服务体系。聚焦AI领域重点企事业单位,推动重点人才工程计划配额制试点。面向重点产业链“链主”企业、重点研究机构等下放高层次人才认定权。实施超级AI人才项目,对来自海外高水平大学的STEM专业博士,给予具有竞争力的经费及生活保障支持。推动扩大自然基金企业联合项目,探索建立“企业出题、协同攻关、市场验收、政府补助”的科研项目形式与支持机制。建立AI领域“人才投”与“人才贷”“人才板”等联动机制,组建“投贷保”联盟,发挥AI人才投资基金的引导集聚效应。

[责任编辑:张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