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人民论坛评论 > 正文

人民论坛锐评 | “路径依赖”式调研,要不得!

幻灯片-人民论坛锐评1

近日,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公布全国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情况月报数据。通报显示,今年5月,全国共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21843起,批评教育和处理28189人,给予党纪政务处分19004人。今年以来,中央和地方曝光的一些党员干部调查研究虚风,严重背离调查研究本质,是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的表现,值得警惕。

“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更没有决策权。”当前,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调研工作,常态化开展形式多样的学习交流,在互学互鉴中推动工作提质增效。然而,某些“明星调研点”,长年门庭若市;而亟须关注的“沉默角落”,却无人问津,这容易导致调研陷入“路径依赖”的怪圈。

这种“路径依赖”式调研,有时表现为将沉默的大多数悄然屏蔽,筑起“信息茧房”,容易让“老典型”的重复露面、“熟面孔”的应景之言,误读为民生所需、所盼。

避免“路径依赖”式调研,党员、干部要蹲在一线、心入基层,主动深入田间地头、街角巷落、工厂车间,与那些“报表里没有名字”“座谈会上不发言”“网络空间难发声”的普通群众面对面、心贴心。在乡镇村落调研中,不能只看“示范点”,更要走进“困难户”;在城市社区调研中,不能只听“管理者”讲,更要倾听“摆摊人”的真实心声。要敢于敞开门,善用线上平台、匿名信箱、随机暗访等方式,鼓励群众讲真话、道实情,在家长里短中捕捉急难愁盼,在柴米油盐里体味真实冷暖,让问需的触角抵达社会肌理的最深处、最末梢,方能把握最鲜活、最迫切的民生脉动,为后续决策奠定坚实的现实根基。

“路径依赖”式调研,也时常表现为“闭门造车”,如同“画地为牢”,将丰富的民间创造、草根智慧、一线妙招拒之门外,导致对策建议缺乏生命力。

避免“路径依赖”式调研,党员、干部要跳出“路径围城”,学会拜群众为师,以小学生的姿态,真心实意向基层干部、技术能手、创业先锋、社区能人请教。优化营商环境的金点子,可能来自一个为办证跑了多次的小微企业主;社区治理的妙招,也许就藏在一位热心网格员的日常实践中。要强化互动交流,创新问计形式,通过金点子征集、方案众创、模拟听证等方式,搭建干群平等交流、共商共议的平台,鼓励不同观点碰撞,激发集体智慧火花,以海纳百川的胸襟问计于民,才能汇聚起破解难题的力量,使调研对策建议沾泥土、有温度。

“路径依赖”式调研,还往往表现为“体内循环”,容易陷入“政策好不好,出台者说了算”的闭环,忽视人民群众的真实感受。

避免“路径依赖”式调研,党员、干部要将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第一标准”,充分认识到检验政策成效、工作好坏的根本标准,不是漂亮的报告、华丽的数字,而是人民群众的满意度、幸福感、安全感是否得到提升。调研评估必须直击要害,通过实地走访、随机访谈、效果回溯等方式,直接倾听群众的亲身体验和具体评价。一项惠民补贴,要看是否及时足额发到应得者手中;一项改革举措,要听企业和群众是否真正感受到便利。建立常态化反馈调整机制,健全政策实施效果的社会评估、第三方评估和群众评议机制,畅通群众意见反馈渠道,将评估结果作为政策迭代、工作改进的根本依据,将问效的指针牢牢对准民心民意,才能校准政策,让工作更有针对性、更具实效性。

“路径依赖”式调研,要不得!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党员、干部只有深入那些“没有准备的地方”“没有去过的地方”,倾听那些“没有过滤的声音”,把耳朵贴近大地,把心交给群众,让每一程调研都带着泥土的厚重气息、每一份报告都浸透人民的真实心声,方能让调研回归真与实的本源。

[责任编辑:王卓怡 曲统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