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地方要闻 > 学思践悟 > 正文

泥土味里藏着为民经

基层工作根脉在群众,成败看民心。河南省周口市鹿邑县生铁冢镇范庄村驻村第一书记董桂林“家家户户蹭饭”的故事,恰似一把钥匙,打开了基层干部与群众心贴心的密码。这“蹭”的不是一口热饭,而是民情的温度;“吃”的不是家常味,而是民心的分量。作为同处基层一线的同志,我们应从中读懂:唯有脚沾泥土、深入群众,才能真正摸清民之所盼、回应民之所需。

董桂林的“蹭饭”实则是在泥土里“取经”。端起村民的粗瓷碗,坐在农家的小板凳上,听张大爷算秋收的收支账,问李婶孩子上学的难处,记王大哥对产业发展的盘算。一顿饭的工夫,家长里短中藏着政策落地的堵点,杯盏交错间透着群众真实的期盼。这种“沉浸式”调研,让他精准摸清了范庄村的“家底”。正是这样的贴近,让后续的帮扶措施总能踩在点子上、落在关键处——修水渠解决了灌溉难题,办托管班帮了务工父母的忙,引项目带动了村集体经济。群众说:“董书记不是来‘镀金’的,是来跟咱过日子的。”这朴素的评价,恰是对基层干部最高的褒奖。

基层工作的逻辑,从来不是“办公室里写方案”,而是“田埂边上找答案”;从来不是“会议室里定措施”,而是“农家院里听呼声”。群众的诉求藏在柴米油盐里,发展的智慧埋在田间地头中。坐在办公室里,看到的是数据报表;走进群众家里,才能摸到真实脉搏。就像董桂林常说的:“群众不会跟你说套话,但会把心窝子掏给坐在同一张桌上吃饭的人。”这种“餐桌工作法”,本质上是把群众当亲人的情怀,是实事求是的作风,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生动实践。

当前,乡村全面振兴正处在爬坡过坎的关键期,基层治理面临不少新课题。作为基层干部,我们绝不能让手中的笔写得出政策文件,却写不出群众的真实期盼;案头的地图标得清村屯位置,却标不明民心所向。唯有像董桂林那样,多往群众家里走,多和群众同坐一条板凳,才能在家长里短中找准工作的突破口,在拉家常中找到解决问题的金钥匙。

少一些“办公室里的想当然”,多一些“农家院里的真倾听”;少一些“文件堆里的拍脑袋”,多一些“田埂边上的深调研”。基层干部的价值,不在于职位高低,而在于是否把群众的事放在心上、抓在手上。多沾泥土味,常念为民经,才能让我们的工作始终与群众同频共振,让服务真正抵达民心深处。

(浙江省东阳市横店镇 张超媚)

[责任编辑:李金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