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地方要闻 > 典型经验 > 正文

广西科技师范学院以“三全五育”培养“四得”型人才

近年来,广西科技师范学院紧紧围绕桂中民族农村地区基础教育和经济发展需求,以“三全育人”“五育并举”为抓手,培养“下得去基层、留得住岗位、干得好工作、出得了成果”的“四得”型人才,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全员聚力,夯实“四得”根基

全员聚力是“四得”型人才培养的基础与前提。广西科技师范学院充分调动各个部门、各类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形成了全员参与、协同育人的良好局面,为“四得”型人才培养提供了坚实的组织保障和人力支持,确保“四得”型人才培养工作能够全方位、全过程有效开展。

强化组织领导。学校成立“三全育人”工作领导小组,由校党委书记和校长亲自挂帅,从顶层设计上为育人工作提供了坚实保障,通过强化组织领导,夯实“四得”型人才培养根基。

明确全员工作职责。学校制定《广西科技师范学院“三全育人”工作量认定与考核实施办法(试行)》,明确教职工在课程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网络育人、心理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资助育人、组织育人等方面的职责。

激励全员参与。学校制定《广西科技师范学院“三全育人”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评选表彰暂行办法》,对在“三全育人”工作中表现优秀的教职工和集体进行表彰,激发全体教职工积极参与“三全育人”工作,夯实“四得”型人才培养根基。

全程覆盖,培育“四得”素养

广西科技师范学院将育人行动贯穿于学生培养的全过程,从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体系、课程大纲、课程内容,到第一课堂教学和第二课堂的实施与评价,都进行了精心设计。

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紧扣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明确学生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确保人才培养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同频共振。采用OBE理念,依据“四新”建设指标体系,根据培养目标反向设计毕业要求,形成毕业要求与课程体系矩阵,构建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相结合、课内课程与课外课程相结合、校内课程与校外课程相结合、线上课程与线下课程相结合、课程考核过程与课程考核结果相结合、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相结合的“六结合”课程体系,培养能够胜任工作的“干得好工作”型人才。

在第一课堂教学方面,第一,学校积极开展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一流课程建设、智慧课程建设、专创课程建设、课程负责人说课程、任课教师说课程等活动,6门课程获自治区级课程思政项目立项,10门课程获自治区级一流课程;第二,学校积极开展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大赛、教师教学技能竞赛,以赛促教、以赛促研,提升教师的育人能力;第三,学校广泛开展说课、磨课教研活动,实现全体教师全覆盖,助力教师不断优化教学设计与方法,提升教学效果;第四,学校分层分类实施教师培训计划,开展“飞鹰”“雏鹰”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培养,全面提升教师的课堂育人水平,确保培养的学生“下得去基层、留得住岗位”。

在第二课堂方面,学校将第二课堂纳入人才培养方案,第二课堂学分为必修学分。第二课堂活动包括创新创业训练活动、体育活动、文化艺术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通过丰富的活动开阔学生视野,增强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为培养在岗位工作上“出得了成果”的学生奠定坚实基础。

在课程考核方面,学校既注重过程性评价又注重结果性评价。通过多元化的过程考核,如课堂表现、作业、小组项目等,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和能力发展。同时,在课程期末考核中,重视教师对学生考核结果的分析、总结与反馈,便于教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以反馈促改进,促进“四得”型人才培养,助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全景浸润,厚植“四得”沃土

广西科技师范学院打造全方位育人平台。在校内,建立“三全育人”示范中心,建有“青年之家”“社会实践研学中心”“文化创意工作坊”等22个功能各异的学生活动平台。“青年之家”发挥共青团组织引领青年、团结凝聚青年、联系服务青年的作用,引导青年在实践中增长才干,在笃行中砥砺青春,树立家国情怀;“社会实践研学中心”定期开展社会实践项目探讨会、培训会等活动,通过“互联网+”“挑战杯”等创新创业赛事、“三下乡”“返家乡”等活动,磨砺学生意志、激发学生创造力;“文化创意工作坊”整合校内外实践资源,结合少数民族地区文化特色,推动校园手工文化创意作品的制作,提高学生爱校荣校意识,推动本土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

在校外,学校与地方学校、企业、社区建立良好合作关系,为学生拓展丰富育人场景。与柳州、来宾两市优质中小学、幼儿园共建实践基地,让学生提前体验教学实景;同时,学校联合地方企业开展产学研协同项目,为学生铺就实习就业快车道;此外,学校组织学生投身社区志愿服务,厚植学生社会责任感。通过校内外资源的有机融合,学校为学生构建起无界成长的空间,厚植“四得”人才沃土。

五育融合,铸就“四得”全才

广西科技师范学院秉持“五育并举”理念,制定五育实施方案,着力培育全面发展、契合“四得”培养目标的人才。

在德育方面,学校强化思政课程建设,严格执行《普通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标准(2019年本)》,让党的创新理论融入教材、课堂与学生心中。通过组织“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戏曲进校园”等活动,为学生注入爱国情怀与文化自信,奠定品德根基。

在智育方面,学校持续优化课程架构,推动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构建起以思政课为引领、通识课为铺垫、专业课为核心的课程体系。革新教学管理,引入多维度学业评价体系,将价值导向贯穿教学全程,全方位提升学生专业素养与创新思维。

在体育方面,学校实施体育教育改革,构建“课内体育+课外体育”课程体系,推行俱乐部教学模式和阳光健康跑APP监测;将体质测试与阳光跑纳入课程考核,成绩量化评价,激励学生积极锻炼,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

在美育方面,学校采用课程教学、团学活动、校园文化活动、艺术展演及实践体验“四位一体”的教育模式,教育内容覆盖社交礼仪、文艺鉴赏、文艺演出、文艺竞赛及艺术实践体验等。以此培养学生的基本礼仪与审美素养,为其未来步入社会,建立和谐人际关系和具备良好综合素养,实现个人理想和走向成功目标打下良好根基。

在劳动教育方面,学习通过开设《劳动教育》必修课程、组织多样化的劳动实践活动(如引导学生自觉参与教室、实验室、食堂、 校园场所的卫生保洁、绿化美化和管理服务,开展烹饪体验活动),培养学生的劳动精神和劳动能力。(广西科技师范学院教务处高教研究室主任 戴骊郿)

[责任编辑:李玮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