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城市更新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老厂房、老街区、老社区如何焕发新生机,关系到城市风貌与民生福祉,更体现着城市治理能力和文化建设水平。在各地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背景下,一批以教育、文化、美学为导向的创新实践应运而生,为有机更新注入了实实在在的活力。
2025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持续推进城市更新行动的意见》指出,“鼓励以市场化方式推动老旧厂区更新改造,加强工业遗产保护利用”。以城市更新行动,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
在实践中,老厂房的“焕新”关键在于“活化”——不是简单的空间翻修和商业填充,而是通过文化注入、内容策划、生活运营,让城市记忆与当代生活有机融合、共生共长。成都“东郊记忆”依托音乐演艺、青年文化与文创市集,成为城市文化消费新地标;重庆“鹅岭二厂”将老电影厂变身为文化体验空间,以书店、展览、咖啡、沙龙等业态激发公共文化活力;广州“永庆坊”则通过非遗传承、社区微更新等方式,实现历史街区与现代生活的深度耦合。
这些案例共同印证,老厂房的更新不是破旧立新,而是通过“内容”为空间赋魂,以文化创造价值。空间因内容而有温度,城市因文化而有记忆。
在江西南昌,“江纺1953拾光小镇”的实践给出了别具一格的答案。该项目坐落于原江西棉纺织印染厂旧址,依托原江西棉纺织印染厂的9座水塔和老厂房,就像珍视历史的宝藏一样,不搞大拆大建,而是围绕“教育+文化+美学”的主题定位,探索城市文化空间的“内涵式增长”。
从园区建设方案来看,项目设有“拾光讲堂”,每月定期的教育讲座与直播,特色“江纺书局”以书香融合展陈空间,成为思想与审美并存的聚点。未来,还会持续引入陶艺、心理疗愈等内容型项目,更会引入工业设计、美学教育等机构,打造多样化的终身学习场景,实现“空间即课堂、生活即教育”的价值落点。不是简单的“招商引流”,而是“内容共创”。
更难得的是,江纺1953并未止步于物理空间的改造,而是试图构建一套自我运转的文化生态。通过内容策划、活动运营、社群建设,形成“空间—内容—人群”的正向循环。这种以教育为入口、以文化为支点的城市更新尝试,让老厂房不再只是“复古的壳”,而成为孕育新精神的“活体细胞”。
这一系列做法之所以值得关注,正在于其背后转变的理念:不以“客流”衡量成败,而以“内容生产能力”驱动长效运营;不追求“爆款打卡”,而注重“可持续成长”的文化生态。
实践表明,老厂房的重生不仅带来了就业机会与消费场景的拓展,更提升了城市文化温度与公共服务质量,成为城市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支点。通过内容运营激发空间活力,通过文化引导塑造生活方式,这样的项目既是经济发展的新引擎,也是人民群众精神家园的新样板。
当然,老厂房焕新不是一招鲜吃遍天,它需要精准定位、专业运营、政策配套,还需要警惕“千篇一律、快进快出”的短视开发倾向。要以政策为引导、以文化为灵魂、以人民为中心,推动“空间焕新”走向“精神焕发”。
当文化成为消费新引擎,教育成为流量新源头,老厂房的更新也就不再是城市边角料的修修补补,而是迈向更高品质生活的战略支点。南昌江纺1953拾光小镇正启示我们:以人为本、内容为核、文化为魂的城市更新,不仅可以“修旧如旧”,更能“育新如春”。这些带着岁月痕迹的老厂房,承载着江西不同时期的工业记忆,是赣鄱儿女乡愁的寄托。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密不可分,要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让人们在领略自然之美中感悟文化之美、陶冶心灵之美。(作者:余志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