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年前,浙江省海盐县雪水港村的孩子“小核桃”一到周末就闹着进城,嫌弃乡下“没滑梯、只有泥巴路和蚊子”。如今,刚过周五就催着妈妈:“快回老家!我要去沙坑跳跳,还要看‘小米粒’稻田!”从“不愿回”到“抢着归”,孩子天真的话语,展现出雪水港村的惊人变化。这背后,深藏着党建引领乡村发展的生动密码。
党员“破冰”,卷起袖子让“灰头土脸”变成“水清岸绿”
曾经的雪水港,“晴天一身灰,雨天两脚泥”,连城里亲戚都“不敢留客”。改变始于一次“脸红”的党建活动。村党总支组织党员和村民代表去海宁长啸村参观,人家“河道清得能照见云彩,小院比花园还精致”!老党员那句“咱村要能这样,孙女找对象都有面子!”,像火种点燃了全村的心。村党总支连夜拍板:环境提升,党员先上!拆自家违建、清门前垃圾,“美丽党员先锋队”包片联户动起来。党员老张第一个推倒自家院墙建花坛;在外打工的王大哥请假回村砌花坛:“以前怕孩子嫌弃乡下,现在敢拍胸脯说,咱家院子不比城里别墅差!”短短一年,党员领着干,群众跟着干,河道重现鱼虾,庭院花果飘香。雪水港的实践响亮回答:党建不是空喊,是党员干给群众看、带着群众干,把“不可能”变成身边“看得见、摸得着”的美!
支部“攻坚”,扛住压力为“一老一小”筑起“幸福港湾”
环境美了,但雪水港村深知:“若留不住人,乡村仍是‘空架子’。”村民的话点醒大家:“孩子要的不只是风景,是能‘拴’住他们的温情。”“一老一小”的需求,成了支部攻坚的“头等大事”。关键抉择摆在面前:有限的村集体资产,是用于创收还是服务村民?经过激烈的讨论,党员大会上大家达成共识:“集体经济发展可以想更多办法,但村民的迫切需求就在眼前!”于是,原计划出租的店面改成了卫生服务站、妇幼驿站;引进智慧养老和AR远程医疗,老人不出村就能连线大医院专家;提升居家养老中心集中供餐,配齐金融驿站、智能超市。雪水港的“一老一小”服务场景入选全省首批共同富裕现代化基本单元。这场民生硬仗揭示:党建的温度,就在于敢啃硬骨头,把“民生愿景”变成长者安、幼者乐的“幸福实景”,让“小核桃”们乐不思城,让老人们安享晚年。
党群“携手”,闯出新路用“低碳革命”点亮乡村未来
蝶变最难的是打破千年习惯。推广“土灶改电灶”,遭遇“老灶头用惯了”的抵触。“让别人先装吧,我们不装!”面对阻力,党总支再亮法宝:党员户先改,改出实效再推广!集中力量改造党员户,让邻居眼见为实。很快,效果说话:六宝嬢嬢家再不用搬柴火,“烧饭不冒烟,灶头画还透着福气!”原本观望的村民心动了……如今,土灶柴改电全村覆盖,光伏路灯、风力发电、全电景区、智能温控……低碳融入日常,年碳减排达1.66万吨。这场绿色转型印证:党建的智慧,在于用党员“带头闯”化解群众“不敢试”,让传统村庄在拥抱未来中长出强健“筋骨”,绿水青山真正成了金山银山。
“小核桃”们在沙坑里的欢笑,六宝嬢嬢灶台边的“显摆”,是雪水港蝶变最动人的注脚。从环境整治到民生服务,再到低碳转型,作为“大丰山”抓党建促乡村全面振兴示范片区的核心村之一,雪水港村的蝶变密码清晰写在基层党建的实践中——是党员卷起袖子的决心,是支部扛住压力的担当,是党群紧握双手的闯劲。让党建的根系深扎民心沃土,雪水港的春天里,正续写着更多“从不愿回到抢着归”的幸福故事。
(作者:吕黄晖,浙江省海盐县通元镇雪水港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