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情”与“原则”,在中国社会的肌理中交织缠绕,构成一幅深邃图景。适度的温情纽带,本可润泽人际,凝聚共识。然而,当“人情”裹挟私利悄然越界,侵蚀制度堤坝、模糊规矩边界,其危害便如无形蛀虫,足以动摇公平公正的根基。对于手握公权的党员干部而言,在人情世故的复杂迷局中,能否牢牢守住原则底线,不仅关乎个人清誉,更是一场对党性与政治忠诚的深刻淬炼,确保权力始终在阳光下运行,是新时代赋予党员干部的必答题。
为何“人情”屡屡冲击原则防线,其根源值得深察。一是传统观念的惯性束缚。乡土社会积淀的“差序格局”与人情伦理,虽具温情价值,但若与现代公共治理所需的普遍主义规则意识发生冲突,未加调适时,便易形成张力,使一些人在“重情”与“守则”间陷入两难。二是权力寻租的隐秘诱惑。权力天然具有吸引力,少数党员干部未能正确看待和行使手中权力,视其为“人情”交换的资本。别有用心者则深谙此道,以“人情”为饵谋求不正当回报。三是监督约束的“宽松软”。在某些领域或环节,对“擦边球”式人情越界行为监督不够敏锐、问责不够有力,未能形成强大震慑,这无形中助长了“人情大于原则”的错误认知和侥幸心理。
破局之道在于在人情社会中筑牢原则的钢铁长城。一是思想筑基,常怀敬畏。持续深化党性教育,从思想源头上拧紧“总开关”,深刻认识“人情”异化的巨大危害,时刻以党纪国法为镜鉴,划清“情”与“法”、“情”与“纪”的清晰红线。将纪律规矩内化为日用而不觉的言行准则,唯有内心对原则充满敬畏,方能在外界纷扰中岿然不动。二是制度固本,强化刚性。原则的生命力在于执行,要不断织密制度笼子,压缩“人情”干扰公权的模糊空间,在重大决策、行政审批、资源分配等关键领域,推动程序标准化、透明化、阳光化运行,让权力寻租无隙可乘。坚决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对“踩红线”“闯雷区”的行为零容忍,使制度真正成为带电的“高压线”。三是监督问责,利剑高悬。强化全方位监督体系,综合运用党内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等多种方式,让权力在探照灯下运行。持续释放严字当头的强烈信号,畅通监督举报渠道,让群众成为无处不在的监督力量。四是文化涵养,激浊扬清。大力倡导忠诚老实、公道正派、实事求是、清正廉洁的共产党人价值观,破除“办事靠关系”的庸俗哲学,积极营造“以坚守原则为荣、以破坏规矩为耻”的政治生态和社会风尚。领导干部要率先垂范,带头抵制歪风邪气,以自身净、自身硬引领清风正气。
“人情”并非洪水猛兽,然其一旦越界,便成原则之敌。党员干部唯有将原则刻入灵魂、融入血脉,在人情世故的浪潮中保持“风雨不动安如山”的政治定力,方能在“人情”与“原则”间精准把握平衡。
(北京市通州区潞邑街道 李泽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