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蒙老区作为中国革命的一片热土,在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中孕育出“党群同心、军民情深、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沂蒙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沂蒙精神与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样,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要不断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发扬光大。”我们应以此为遵循,赓续沂蒙精神的红色血脉,探索“红色基因解码、文化场景重构、产业生态再造”的红色文旅路径,构建“红色资源—文旅体验—经济转化”的可持续发展通路,在沂蒙老区乡村全面振兴的新征程中充分发挥红色资源、红色文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筑基赋能之功。
深挖红色资源,让沂蒙精神的历史记忆“活起来”。乡村全面振兴中,沂蒙老区采取系统性、专业化的挖掘策略,全面梳理沂蒙精神的历史脉络,有效整合沂蒙精神的资源基底,推动着历史记忆愈加鲜活起来。一者,成立由党史专家、文物保护工作者组成的专项调研团队,对沂蒙地区的革命遗址、历史遗存进行普查。通过实地勘察、文献考据、走访老战士及后代等方式,细致梳理台儿庄大捷、大青山突围、沂蒙红嫂祖秀莲等历史事件、革命事迹的地理坐标、当代遗存,同步搜集战时武器、衣物、文献等实物文物,建立起覆盖抗战至解放战争时期的完整红色资源档案库。二者,运用数字化技术对红色文化资源进行整合与转化。通过三维扫描技术对沂蒙根据地党政机关旧址、战时兵工厂等进行高精度建模,形成可永久保存的数字资产;依托档案数据搭建“沂蒙精神‘点’藏云平台”,将分散在各县区的纪念馆、烈士陵园、革命村落等资源按历史时期、事件类型分类标注,构建可视化资源地图,既便于学术研究,也为后续文旅开发提供精准指引。三者,注重挖掘非物质文化资源的深层价值。针对“沂蒙红嫂”“火线桥”等口述历史,组织专业团队进行音视频采集,整理出《口述沂蒙抗战史》等系列文献;对传统红色歌谣、民间故事进行艺术化整理,将《沂蒙山小调》等经典旋律与革命故事结合,形成可传播的文化IP,让静态的历史遗址与活态的文化记忆相互赋能,夯实红色文化资源的基底厚度。
创新表达形式,让沂蒙精神的时代教育“潮起来”。随着Z世代成为赓续红色文化的主力军,传统“展柜+展板”模式已难以满足年轻群体对历史场景的沉浸式感知需求。沂蒙老区通过“内容拓展—形式创新—科技赋能”三重维度,推进红色文旅实现从“静态展示”到“动态体验”的范式革新,构建起红色文化与现代审美深度融合的文旅体验新生态。首先,在内容上,针对年轻受众对历史“可感知、可代入”的诉求,沂蒙文旅深度挖掘红色资源的精神内核,将“党群同心、生死与共”的革命传统转化为当代青年可理解的奋斗叙事。例如,在讲解孟良崮战役时,不再局限于战况复盘,而是通过基于“支前小推车”等革命文物的小视角切入,展现沂蒙妇女为前线送粮的坚韧与牺牲,使抽象的革命精神具象化为“普通人成就非凡事”的时代共鸣。这种将历史价值与当代青年“奋斗观”“家国情”相衔接的叙事策略,让红色教育从“说教式”转向“共情式”,吸引游客长久驻足。其次,在呈现上,沂蒙老区突破传统讲解模式,以“音乐戏剧+影视体验”构建多维“沉浸式”游览场景。在沂南县红嫂家乡旅游区,沉浸式影视体验项目《跟着团长打县城》让游客化身抗日战士,手持道具枪参与“攻城”任务,爆破特效、烟雾装置与实景巷战结合,使历史场景“可触摸”。例如沂南县马牧池乡推出的《妇救会》红色情景剧,演员均为当地村民,用方言演绎“烙煎饼支援前线”“做军鞋送亲人”等故事,质朴的表演引发游客强烈代入感。在数字化的浪潮中,沂蒙老区还通过AR导览、全息投影等技术实现“历史场景复现”,同步发展“VR旅游+VR景区(景点)”的互动沉浸式旅游体验,发展红色智慧旅游。例如:孟良崮革命纪念馆结合现代信息技术打造“5G”智慧展馆,将移动云技术与“5G+VR/AR”技术相结合,运用5G的大带宽和低时延能力,创新为游客提供馆内、馆外一体的红色游览服务;蒙阴县“煎饼花非遗工坊”运用3D建模技术,让游客通过手势互动制作“虚拟煎饼花”,并生成个性化数字藏品,以游览新形式推进沂蒙精神的“破圈”推广。
赋能产业升级,让红色资源“用起来”。沂蒙老区通过红色IP产业化与文旅场景创新双轮驱动,激活红色资源经济价值,推动传统产业与新兴业态协同升级。一方面,沂蒙老区依托红色IP,构建“品牌化+产业化”发展模式。挖掘“沂蒙精神”“红嫂”等文化符号,培育“沂蒙小调”“六姐妹”等农产品商标体系,通过在包装设计中融入“支前粮袋”“军民鱼水情”等红色元素,将沂蒙炒货、崮乡蜜桃等特产与革命故事深度绑定,并配套开发“红嫂故事”“沂蒙小调”等短视频与直播宣传内容,形成“文化背书+电商赋能”的营销闭环。此外,沂蒙老区还创新“非遗+红色”融合路径,将传统支前军粮与现代文化产业相结合,通过线下体验与线上定制相结合的模式,开发“沂蒙精神”“蒙阴县煎饼花”等一系列高附加值的文创产品,推动红色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另一方面,沂蒙老区以“红色教育+康养健身”为核心,打造沉浸式文旅产品矩阵。沂蒙老区重点开发沂水县桃棵子村(红嫂祖秀莲故居)、蒙阴县垛庄镇红日村(孟良崮战役支前村)、沂南县张庄镇留田村(八路军115师驻地)等30余处红色旅游特色村,建设“支前小院”“战地医院”等体验场景,让游客可参与烙煎饼、推小车等支前任务,将红色记忆转化为可感知、可互动的文旅产品。同时,通过串联红色经典与自然景观推出“传承沂蒙红色基因,沉醉沂蒙绿色风光”“英雄孟良崮,沂蒙精神永流传”等多条精品线路,涵盖孟良崮战役遗址、大青山胜利突围纪念馆等12处红色地标以及蒙山云蒙景区、岱崮地貌等生态资源,形成“红色研学+生态康养”的复合文旅产品,打造红色文旅矩阵。
红色文化不是凝固的历史,而是流动的精神长河。在乡村全面振兴的征程中,唯有将“党群同心、生死与共”的红色基因融入经济发展、产业建设、文化创新与生态保护的各环节,才能让红色文化真正成为乡村全面振兴的“精神引擎”。从沂蒙山区的革命旧址到新时代的美丽乡村,红色文化正以历久而弥新的面貌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精神力量,在新时代焕发出耀眼的光芒。
(作者:张建宝,北京物资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书记,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杨舒淇,北京物资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专项《革命文化短视频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22VSZ074)阶段性研究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