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要切实立足自有乡土资源和产业基础,以高质量党建引领赋能乡村产业发展,以开放视野审视地方资源优势,打造差异化、特色化、品牌化的产业发展之路,逐步构建完善融合一二三产业的全产业链体系。
聚力夯实组织基础,“链”上聚势强引领。想要推动产业做大做强,离不开坚强有力的组织保障,要切实把组织建在链上、服务沉在链上、资源聚在链上,让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成为产业的发展优势、竞争优势。搭建“枢纽平台”。有机“串联”骨干企业、科研院校、资源平台等多方主体,成立特种产业链党支部,以党建联建推动优势互补、双向互动,破除发展壁垒,着力培育产业发展新动能。构建“议事机制”。全面推进村级议事协商与乡村产业振兴有机融合,把议事协商贯穿村级决策和实施全过程,畅通链上政府、企业、专家人才等多方沟通交流渠道,提高议事效率和服务水平。组建“红色管家”。坚持问题导向、深入调查研究,集结村“两委”班子成员、党员、群众代表、退伍军人和技术能手等,聚焦养殖生产、项目研发、市场销售、加工服务和技术瓶颈等发展难题,下沉重点农业企业问计问需,建立健全需求跟踪解题机制,切实做到向产业聚焦、向项目聚力、向发展聚能。
聚力锻造精品队伍,“链”上引才优保障。人才是激荡乡村振兴的“源头活水”,要做实“引育留用”关键环节,构建乡村振兴“人才矩阵”。引育企业人才。强化龙头企业支撑作用,通过政策引导和市场机制,吸收上中下游企业主动融入产业链党支部,特别是要引进农业科技、文化旅游、电子商务等领域的专业人才,形成链主企业抓带动、链上企业抓推进的党建工作体系,为乡村发展注入新鲜血液。孵化乡土人才。本土人才是乡村发展的“种子选手”,要聚力打造高素质人才队伍,通过技能培训、学历提升、创业扶持等多种方式,实现对农村实用人才的挖掘培养,培育一批懂农业的“田秀才”、有技术的“土专家”、善经营的“农创客”、会管理的“农场主”等新型职业农民。借智院所人才。深度整合涉农高校、科研院所等资源平台力量,系统梳理金融、科技、物流等涉农资源,充分嫁接“政策、阵地、服务”三方面资源要素,建立完善“资源清单”,为链上企业提供专业化指导、细致化服务。
聚力培育特色产业,“链”上赋能促发展。“土特产”不仅是地域特色的象征,更是乡村产业发展的金钥匙。深挖资源链。立足乡土特色资源,重点打造特色农业产业集群,串联农业、餐饮、文创、民宿、音乐等资源,把“乡愁”文化植入乡土产品的生产和消费过程,破除产业链短缺、同质化竞争等发展困境。延伸产业链。加大创新主体培育力度,围绕农产品精深加工、渔产品苗种繁育等,促进产业交叉融合,立足“农业+”“互联网+”发展理念,推行种植、加工、包装全流程规范化管理,打造农文旅融合消费新场景,实现“品质溯源—旅游消费—文化体验”产业链延伸,助推乡村特色产业延链“蝶变”。扩展品牌链。加快适应现代农业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种植、产业化发展、品牌化打造的新形势,构建多元化产销对接体系,持续放大特色农产品品牌效应,通过以“吃”带“游”、以“游”促“消”,大幅提升产业附加值,以党建引领三产全面融合发展,激活乡村产业振兴新引擎。
(作者:张锡伟,系无锡市锡山区厚桥街道党工委书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