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即将来临,这本应是青春舒展、为未来蓄力的黄金时段,却有少数青少年深陷网络沉迷的泥潭。最高人民法院5月30日发布《守护未来:未成年人审判工作护航成长(1978-2024年)》(以下简称《报告》),系统梳理了人民法院1978-2024年未成年人审判工作实践。《报告》显示,未成年人遭受网络不良信息侵蚀问题突出。面对这一现象,若简单归咎于“孩子自控力不足”,实则是对问题本质的回避。抵御网络不良内容对未成年人的侵蚀,需要多方共同努力。
暂时脱离学业重压的青少年,内心的情感需求与时间规划出现短暂空白,这本是成长过程中的正常过渡。个别互联网平台敏锐捕捉到这一“窗口期”,短视频里循环播放的猎奇内容、游戏界面弹出的即时奖励机制,以及传播网络暴力、网络色情、网络欺凌等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网络信息的情形,如同精心设计的“数字陷阱”,对青少年健康成长造成威胁。有调查显示,55.2%的青少年日均上网不超过1小时,约13.6%的青少年日均上网超过3小时,过度使用问题不容忽视。当青少年在虚拟世界中遨游,大量时间在碎片化娱乐中悄然流逝,不仅影响身心健康,更可能耽误个人成长。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从娃娃抓起、从学校抓起,做到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网络空间作为青少年重要的“第二课堂”,更应成为价值观培育的前沿阵地。互联网企业作为内容生态的构建者,绝不能将商业利益凌驾于社会责任之上。平台需从算法底层入手,建立青少年专属推荐模型,减少娱乐化、低价值内容的推送权重,增加科普知识、文化艺术等优质内容供给。同时,严格落实青少年模式,通过技术手段强化身份验证,杜绝“形同虚设”的模式漏洞。企业还应主动开发寓教于乐的网络产品,引导青少年合理使用网络。
家庭同样是守护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关键防线。家长应抓住假期这个亲子沟通的契机,与孩子共同制定假期计划,将户外运动、社会实践、阅读学习等活动纳入日程。当发现网络沉迷苗头时,避免简单粗暴的限制,而是通过耐心沟通,帮助孩子认识网络使用的利弊,培养自我管理能力。毕竟,家庭的情感陪伴与正确引导,才是抵御网络沉迷最有效的“疫苗”。
防止青少年网络沉迷也离不开学校教育和社会各界的参与。学校可利用假期资源,组织夏令营、职业体验等实践活动,拓宽学生视野;相关监管部门需加大网络环境整治力度,严惩违规推送不良内容的行为;社会组织也应积极参与,通过网络素养课程、公益讲座等形式,提升青少年的媒介认知能力。只有各方协同发力,才能构建起全方位的保护网络。
暑假,是青少年人生的重要驿站。莫让互联网吞噬这段宝贵时光,唯有明确责任、凝聚合力,才能为青少年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让他们在数字时代健康成长、向阳而生。
(作者: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朱叶,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贾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