俭则约,约则百善俱兴;侈则肆,肆则百恶俱纵。勤俭节约绝非一时之计,而是关涉执政根基的永恒课题。党员干部作为推动事业发展的“领头雁”,应当以“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的惕厉之心,扛起力行节俭的政治责任,在大风大浪考验中坚定擦亮艰苦奋斗的政治本色。
筑牢厉行节约的政治根基,把握艰苦奋斗的时代价值。 天下之事,常成于勤俭而败于奢靡。节俭不仅关乎个人品德修养,更是关系党的执政根基的重大政治命题。在百年变局加速演进的关键时期,资源约束趋紧与发展任务艰巨的矛盾日益凸显。“勤俭是我们的传家宝,什么时候都不能丢掉。”党员干部必须清醒认识到,节俭是传承红色基因的内在要求,是应对风险挑战的必然选择,是凝聚党心民心的精神纽带。唯有从永葆政治本色的高度认识节俭,才能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层面筑牢抵制奢靡之风的坚固堤坝。
完善厉行节约的制度体系,扎紧防治浪费的纪律篱笆。 作风建设既要靠思想自觉,更需制度保障。要健全公务支出全流程管控机制,细化会议、差旅、接待等标准规范,压缩非必要行政开支。强化预算刚性约束和审计监督效能,让每一分财政资金都在阳光下运行。重点整治"舌尖上的浪费""车轮上的腐败",对违规公款消费零容忍。完善群众监督举报渠道,使铺张浪费行为无处遁形。特别要警惕电子支付、网购等新型消费场景中的隐形浪费,以制度创新应对作风新变种。
引领厉行节约的社会风尚,滋养崇俭抑奢的文化沃土。 “克勤于邦,克俭于家。”作风养成重在化风成俗。党员干部要带头践行简约适度生活方式,在办公用品循环利用、节水节电等细节处见精神。主动传播"取之有度、用之有节"的生态伦理,破除"面子消费""排场文化"的思想积弊。善于将节俭教育融入组织生活,通过主题党日、案例警示等形式强化思想浸润。更要以"三严三实"标准要求自身,用清廉自守的实际行动诠释共产党人的精神追求,带动全社会形成浪费可耻、节约为荣的新风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