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破解企业"用工难"与毕业生"就业难"的结构性矛盾,如皋经济技术开发区创新构建"校地企"协同育人体系,通过平台共建、标准共订、资源共享、人才共育的深度融合模式,打造技能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需求精准对接的生态闭环,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精准对接产业需求 构建人才培养新范式
开发区聚焦汽车及零部件、电力及智能装备、氢能等主导产业人才缺口,建立企业需求动态摸排机制,联合如皋中等专业学校、江海高级技工学校等职业院校制定"订单式"培养方案。思源电气"现代学徒制班"首批60名学员已完成三方协议签订,开启为期半年的岗位实训;江海高级技工学校与康瑞公司共建"数控加工(高级工)"定向班,双向授牌"人才培养基地"与"实训基地";南通职业大学正与区内重点企业洽谈订单班合作,实现人才培养与岗位需求的"零缝隙"衔接。
深化资源要素整合 打造产教融合强引擎
推行"双导师"培养机制,企业技术骨干走进校园授课,院校教师深入生产一线实践,思源电气与如皋中专互聘6名产业导师与专业教师,形成"理论+实践"的双轨教学模式。企业将先进生产线引入校园实训室,院校师生进驻企业开展生产性实习,实现设备资源与教学场景的有机融合,显著提升学生岗位适配能力。
搭建就业服务平台 畅通人才成长全链条
建立常态化校企对接机制,今年已组织多场跨省高校招聘会:康瑞公司赴黑龙江、吉林参加"南通日"专场招聘,与180名毕业生达成就业意向;安思卓等企业走进南京工业大学等高校,累计收获140余个就业意向。同时借助如皋市高级技工学校升级为技师学院东风,启动康瑞产业学院建设,构建"招生-培养-就业"一体化育人链条。
通过系统化推进产教融合,如皋经济技术开发区已形成"产业引领教育、教育反哺产业"的良性循环,既为企业输送了大批高素质技能人才,也为青年学子搭建了从校园到职场的成长快车道,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力资源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