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地方聚焦 > 基层治理 > 正文

以保障稳民心 以改善促发展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 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意见》,聚焦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诉求,统筹部署解决一系列民生堵点难题。“悠悠万事,民生为大。”广大党员干部要把群众满意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树牢正确政绩观,用心去感受群众的冷暖、用力去解决群众的诉求,走稳“为民服务”赶考路。

既要“显绩”,更要“潜绩”。好作风才能赢得好口碑。党员干部要深刻认识到“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把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与党的创新理论学习贯通起来,在深学细悟中感悟思想伟力,持之以恒加强党性修养和作风锤炼。要树牢正确政绩观,摒弃重显绩、轻潜绩的思维,既要把握好“显绩”与“潜绩”的内在联系,更要让“显绩”与“潜绩”齐头并进,要把事关群众利益的“当下事”解决好,更要把群众所思所盼的“长远事”计划好,始终站稳人民立场,以身作则,创造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和历史检验的过硬实绩。

既要“身入”更要“心至”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是我们党永葆青春活力和战斗力的传家宝。党员干部要始终怀着对人民群众的赤子之心,“身入”基层,更要“心到”基层,把群众当亲人,把群众的事当家事,时刻把群众的冷暖安危放在心上。这就要求党员干部走出机关大院,多到田间地头、农家炕头,走一走、遛一遛,听一听群众的“牢骚话”、学一学百姓的“土方法”,时刻把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放在心上、记在本上、落在行动上。要在一次次深入群众、倾听诉求、解决难题中,把“问题清单”不断转化为“幸福账单”,做到心中有数、手中有策,真正以实绩实效取信于民。

既要“实效”,更要“长效”。为民服务不是一阵风,而是需要持续发力、久久为功的系统工程。党员干部既要解决群众眼前的燃眉之急,更要着眼长远,建立健全民生保障长效机制。对于群众反映的问题,要建立“台账式管理、清单化推进”机制,以“雷厉风行、马上就办”的姿态明确责任、限时办结,让群众尽快看到实效;在问题整改过程中,要定期公开进展情况,邀请群众现场看、当面评,避免闭门整改、纸上落实;在整改结束后,要建立健全成效常态化评估机制,开展群众满意度回访,对于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和短板,要迅速行动、立行立改,用经得起检验的整改成效换“百姓的口碑”。

[责任编辑:李一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