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关切常在生活细微处显现,政策温度总于寻常烟火中浸润心田。近期,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 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意见》,以精准之笔勾勒民生图景,以务实之举破解民生难题,将“国之大者”化为“民之关切”的治理智慧,在政策落实的温度中彰显新时代民生工作的优良实践品格。
精准识需,感知民生的时代脉动。民生温度源于对民生需求的敏锐把握。精准施策,必先精准识需。民生这张复杂网络,在时代大潮冲刷下不断重塑形态,唯有敏锐捕捉其变化,才能让政策温度真正抵达人心深处。过去“一刀切”的粗放模式,已然难以熨帖当下日益个性化、复杂化的民生需求。当数字经济大潮奔涌,新业态从业者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其职业保障的“安全网”却尚未织密;当“银发浪潮”加速拍岸,老年群体对优质医疗、便捷照护的渴求日益强烈;当城镇化进程持续推进,新市民融入城市、安居乐业的需求成为亟待解决的新课题。这些时代变迁刻下的印记,呼唤政策制定者沉入基层、倾听民声,利用大数据等现代技术手段,感知那些细微而真实的民生脉动。只有让政策温度计的“探头”深入社会肌理,方能准确捕捉不同群体的期盼与痛点,为精准施政奠定坚实根基。
靶向施策,破解民生的深层梗阻。民生温度彰显于导向施策的破冰之力。面对纷繁复杂的民生诉求,唯有找准症结,施以靶向治疗,才能打通福祉传递的“最后一公里”。过去大水漫灌式的投入,往往事倍功半,甚至资源错配。当下,需以“精准滴灌”思维,集中力量解决那些长期困扰民众的深层结构性问题。针对“看病难、看病贵”,国家医保谈判持续推进,一批“救命药”大幅降价,跨省异地就医结算的藩篱不断拆除,为无数家庭卸下重负;面对“入园难”“择校热”的焦虑,教育资源持续向薄弱地区和乡村倾斜,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稳步提升,让教育公平的阳光照进更多角落;聚焦困难群体,社会救助制度日益完善,低保标准动态调整,确保兜底保障网“应保尽保”。这每一记精准的“靶向发力”,都是对民生痛点的有力回应,如利刃般破除梗阻,让温暖的政策甘霖得以顺畅流淌至最需要滋润的心田。
长效固本,筑牢民生的温暖根基。民生温度贵在持久绵长。唯有构建经得起时间检验的长效机制,以制度之根深扎大地,方能持续增进民生福祉,托起百姓生活的持久安稳与暖意。构建可持续的民生保障体系,要着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按照“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的思路,关注人从出生、教育、就业、婚孕、养老直到终老一生的发展,需强化制度设计的系统性和前瞻性,更需动态完善与持续投入的“恒温”机制,把民生工作落实到为人民群众办好事办实事上,一件接着一件办、一年接着一年干,一抓到底,确保抓出实效,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可持续。
(作者:钱子岳,浙江绍兴市越城区鉴湖街道办事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