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时刻倾听群众心声、精准把握群众需要,才能找准作风建设的着力点。广大党员干部要坚持以群众需要为导向,抓好作风建设第一需求,让作风改进始终与群众需要同频共振。
群众的需要在哪里,作风建设的重心就在哪里。从长征途中“半条被子”暖群众,到锦州乡间的“苹果一个都没摘”,再到如今朱楼村孝善大食堂里免费的“一顿饭”……自始至终,中国共产党人正是始终坚持着“有盐同咸、无盐同淡”的好作风,才赢得了群众“真心实意跟党走”的好口碑。党的作风问题,说到底是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这就要求抓作风建设必须把群众需要作为第一需求,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党员干部都要“把屁股端端地坐在老百姓这一面”,以群众利益为重、以群众期盼为先,站在群众视角考虑问题,锚定群众需求制定政策,让“群众想什么、我们就干什么”成为作风建设的自觉遵循和价值追求。
摸清群众的需要是作风建设的“基本功”,这不仅检验党员干部的群众立场,更考验党员干部的脚力、耳力与心力。当下,群众需要愈发多元多样,既包含物质层面的“有没有”,也涉及精神层面的“好不好”;既关注急难愁盼的“显问题”,也期待深层关切的“潜需求”。这要求党员干部必须用心接收好群众呼声“第一信号”,俯下身子听民声、迈开步子察民情,走入群众家门、走进田间地头,与群众同坐一条凳共话柴米油盐,同饮一壶茶共感冷暖甘苦,真正把群众缺少什么发现出来、把群众需要什么反映上去。尤其要多到群众反映强烈、矛盾突出的领域调研问需,多倾听老年人群、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等特殊群体的实际需求,确保“突出问题”不被搁置、“边缘声音”不被遗忘,让群众需要切实成为作风建设的“切入口”和“破题点”。
作风建设成效如何,关键看是否满足群众需要,做到“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群众心中有杆秤,他们评价工作好坏,不在于下发了多少文件,而在于落地了多少政策,不在于“办了多少事”,而在“办好了多少事”。广大党员干部要始终把群众满意作为检验作风建设成效的“试金石”,从群众最期盼的事做起,集中力量办好就业、医疗、养老、住房等可感可及的民生实事,把“民有所需、我有所为”落实到行动上,使作风建设的成果真正惠及群众。要大开群众监督之门,建立健全常态化监督反馈机制,聚焦机关作风、办事质效等方面请群众打分、让群众评判,对群众反映的问题立行立改、限期销号,把“问题账单”变为“满意清单”,将群众的“声音”转化为促进作风持续改进的强大“动力”。(作者:潘成威、胡园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