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 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意见》,围绕解决人民群众在民生保障方面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提出4方面10条针对性举措,为持续增进民生福祉注入强大动力。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党员干部要以民之所望为政之所向,把群众“身边小事”当做“头等大事”,用心用情用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让更多“民生愿景”变为“幸福图景”。
民生小事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发展大计。从农村道路亮化工程,到老旧小区水管改造,再到儿童入学教育,桩桩件件看似琐碎,却都是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都检验着干部的初心使命,考验着作风和能力。现实中,有个别民生工程没有完全落实落细,成了“面子工程”“形象工程”,究其原因是有的干部陷入“以善小而不为”错误观念,一心只想干大事,没有把群众的事当成自己的事,一步步把小事拖成难事,最终失去了群众信任和支持。广大党员干部应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树立和践行正确的政绩观,以群众的“柴米油盐”“衣食冷暖”为出发点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把开展工作是不是有助于解决群众的难题、是不是有利于增进人民福祉作为“风向标”,既“锦上添花”把好事办好,又“雪中送炭”把难事办成,让民生福祉可触可感,让人民群众的幸福底色更加鲜亮。
解决小事更需要大智慧。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传家宝,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通过深入调研找问题、开方子、求实效,才能把握工作重点,形成解决难题、推动发展、服务群众的务实举措。从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寻乌调查”唯真求实,到新时代领导干部带头践行“四下基层”,我们党以实际行动深刻阐释诠释了“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党员干部要“善于解剖麻雀”,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重点关注影响工作全局的重点难点问题、制约高质量发展的瓶颈问题、基层普遍关注的现实问题,杜绝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既听群众的顺耳话,也听群众的逆耳言,把实际情况摸准摸透,精准掌握群众需求。要做好调查研究“后半篇文章”,对具体问题一地一策、一事一策,梳理形成问题清单、责任清单、任务清单,制定切实可行的解题方案,将惠民生、暖民心的调研硕果结在人民群众“心窝上”。
让数据勤跑腿、干部多走心、群众少烦忧。近年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加快发展,各地各部门加快推动公共服务资源数字化供给、网络化服务,不断提升政务服务均等化、普惠化、便捷化水平,新时代的群众工作插上了“数字化”的“翅膀”,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站在“十四五”规划收官与“十五五”规划谋篇布局的关键节点,党员干部要主动拥抱时代,强化数字化理念,坚持从书本中学习、在实践中探索,走出认识盲区,及时转变新时代政务工作和基层治理的思维方式、工作模式,不断增强适应新时代要求的专业能力。要推动数字智能技术与公共服务深度融合,探索构建“掌上云社区”等一站式线上服务平台,开展适老化无障碍改造,进一步弥合“数字鸿沟”,优化资源配置,利用信息优势最大限度解决群众关心的问题、急难愁盼的问题,不断开创民生事业发展新局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