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是国家治理的基石,和谐稳定是乡村全面振兴的前提。乡村治理现代化征程中,矛盾化解如暗流礁石,考验着基层治理的韧性与智慧。如何有效化解矛盾,当好群众的“解铃人”,是一个值得深思的话题。
稳住“定盘星”。土地流转牵涉万千农户切身利益,这不仅需要党员干部率先垂范带头流转,更要化身为政策“翻译家”,以最朴实的乡音解读政策精神。在这其中,基层党组织需充分发挥统筹协调能力,调动党员干部的积极性,落实党员联系户制度,深入农户家中、田间地头,耐心解释流转方案,平衡各方诉求,用“磨破嘴皮”的韧劲消除误解隔阂。面对争议,主动搭建协商平台,让村民心声充分表达,寻求利益最大公约数。这“定盘星”作用,确保了重大项目顺利推进,让土地释放出最大效益,同时守护了每一份应得权益。
筑牢“防火墙”。宅基地边界模糊、采光通风之争、施工扰民纠纷……这些看似琐碎的“屋檐下”问题,若处理不当,极易成为破坏和谐的“心头刺”。“有事儿找干部”——脱口而出的一句,是村民朴素的信任,正是党组织发挥作用的支点。党员干部凭着植根乡土的公信力与熟稔人情世故的优势,主动介入,成为专解邻里“疙瘩”的行家里手。他们熟稔村规民约,引导双方在规则框架内理性协商,既树牢了规则权威,也熨平了情感褶皱,将矛盾的火星扑灭在初燃之际。新居落成,昔日的争执化作彼此的笑容,这一刻,所有的努力结出邻里和睦的甜美果实。
搭好“连心桥”。引水灌溉、田界分割、农机使用……这些日常生产中的摩擦,若不及时扑救,极易灼伤乡邻情谊。党员干部们凭借“人头熟、地头熟”优势,敏锐洞察矛盾苗头,第一时间出现在纠纷现场。在田垄之间、水渠之畔,他们就地调解、力争化解,以公正之心平衡各方诉求。他们不仅是灭火者,更是关系修复者,引导村民换位思考,使每一次调解成为重建信任的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