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 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意见》,推动民生建设更加公平、均衡、普惠、可及。党员干部应自觉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民生工作放在心上、抓在手上、落实在行动上,不断提升群众的幸福指数。
把群众诉求听准。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民生工作的发力点,就藏在“衣食住行”“柴米油盐”等日常小事之中,也藏在群众的“叹息声”“吐槽声”“抱怨声”中。党员干部要化身“解铃人”“听声筒”,以躬身入局的姿态扎根基层,主动走进社区街巷、深入田间地头,在茶余饭后的闲谈里听清群众最真实的声音,在家长里短的倾诉中触摸民生最真切的脉搏。同时,还要充分利用网络平台、新媒体等手段拓宽倾听渠道,让群众能够随时随地表达心声,精准把握群众需求。只有时刻关注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真正把群众的愿望清单转化为工作的任务清单,才能让政策真正落地生根、开花结果,让群众的获得感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把群众难事办妥。民生问题无小事,解决问题是大事。党员干部既要做“穿针引线”的策划者,谋划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工程,更要当“人民至上”的实干家,积极化解民生痛点、堵点、难点问题。面对提升公共服务效能、完善社会保障网络、优化民生政策等“硬骨头”,要立足本职岗位,主动担当作为,以现场办公的行动力突破难点,用一线协调的攻坚力打通堵点,梳理问题清单、细化具体举措,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解决,一件事情一件事情地落实,切实以钉钉子精神一抓到底,用实实在在的行动把民生承诺变成百姓身边的实景。
把群众服务做实。“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厉民之事,毫末必去。”解决民生问题既要立足当下,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也要着眼长远,建立健全解决民生问题的长效机制。一方面,党员干部要主动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项常态化、长效化的重要工作来抓,建立健全“民生项目台账管理”制度,明确“施工图纸”和“交付时限”,实行销号管理。另一方面,要以群众满意度作为衡量工作成色的第一标准,开展“民生项目满意度测评”,主动接受群众“阅卷”,邀请群众作评判、点问题、提建议,进而不断提高为民服务的主动性和解决民生问题的质效,真正把民生实事办到群众心坎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