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 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意见》,推动民生建设更加公平、均衡、普惠、可及。要将百姓的急难愁盼,真正转化为党员干部的“上心事”,用行动作答,以实效暖心。
识准心事首在深入基层、贴近群众,建立民生痛点动态感知网络,组织网格员常态化走楼入户,在“小区议事角”“楼栋板凳会”中倾听民声;同步开通线上“民情直通车”,运用大数据识别高频诉求,让充电桩短缺、适老化改造滞后等问题浮出水面。丈量民情更需躬身入局,精准感知楼道扶手该装多高、托育班几点接送最妥帖,切实为百姓排忧解难。
办好群众“心上事”,关键在于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米”。实施社区治理强基工程,赋予社区党组织资源调度权、部门派驻人员考核权、小微项目决定权,把加装电梯协调、边角地改建儿童乐园等“关键小事”办好。构建跨域心事联办机制,对普惠托育进园区、停车位共享等复合型需求,实行“社区呼叫、部门响应”协同攻坚,明确首接负责与限时办结刚性约束。赋能增效还需数字助力,打造民情诉求智能响应平台,自动识别归类高频心事,智能分派至责任主体,全流程亮灯督办,确保污水管疏通、路灯维修等诉求“件件有着落、事事可追踪”。
心事常新,破题贵恒。纾解“心结事”,还需建立民生实事群众票决制,由居民代表会议定期票选项目库,财政设立专项资金保障,变“政府配餐”为“百姓点单”。强化长效管护责任捆绑,对适老化改造、健身器材增设等项目,引入第三方满意度评价,杜绝“重建轻管”。温暖续航更需激活社会参与活力,设立社区微公益创投基金,孵化“银龄互助社”“亲子帮帮团”等组织,支持社区贤达开展助老、课业辅导等微服务。当每个楼栋都有热心人,每件心事都有守护者,方能形成“群众点题—共同答题—长效护题”的暖心闭环。
民心是秤,称得出冷暖;行动如针,串联起期盼。正是一桩桩心事的妥善解决,让治理的温度可触可感,让民生答卷写进民心。(作者:唐代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