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四川省眉山市彭山区谢家街道党工委按照“三三四”工作法,探索多种集体经济发展方式,着力把组织力量、组织优势转化为共同富裕的发展动力。2024年,街道村级集体经济收益139万元,较2022年增长176%,15万元以下的村清零。2025年,预计村集体经济收益185.94万元,力争到2027年再翻一番。
谢家街道邓庙村听蓝山坊。
建立三个机制,全力保障促增收
建立干部包联机制。将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作为“书记工程”,建立“党工委书记牵头抓、包村班子协调抓、村党组织书记亲自抓”工作机制,落实9名班子成员、4名驻村干部、84名街道干部包联负责,建立工作清单、明确职责。
建立定期调度机制。实行“月调度、季汇报”制度,党工委每季度专题研究集体经济工作,协调解决集体经济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建立考核评价机制。将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情况作为乡村全面振兴实绩考核、“红旗书记”评选的重要指标,充分调动村“两委”干部谋发展、抓发展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采取三项措施,托稳增收基本盘
明晰资产底数。逐村拉网排查,围绕资产概况、资产权属、土地性质、盘活利用等建立资源资产基础台账,梳理出可经营开发的果园、林盘、校舍、厂房等29处,为盘活资源发展集体经济打牢基础。整改存在低效发包、超长期发包、一次性收缴多年租金等问题的集体经济合同9个,坚决守住村集体“钱袋子”。
制定一村一策。充分考虑8个村(社区)地缘特征、资源禀赋和发展基础,分片划定“产城融合(谢家、义和)、农旅融合(邓庙、石山)、特色农业(悦园、汉安)、扶持带动(岐山、李山)”4类发展区域,差异化制定“一村一策”目标任务及提质倍增具体举措,确保村级集体经济实现持续、稳定发展。
强化要素保障。充分调动驻村工作队员力量,争取到市住建局、区民政局等帮扶单位资金70余万元、项目6个,用于支持村集体发展林下经济、打造养老餐厅,促进村集体增收。争取到相关区级部门无偿移交使用闲置国有资产10处,用于发展壮大集体经济。
探索四种模式,培育发展新动能
资产盘活模式。通过招商引资、培育业态、腾笼换鸟等方式盘活闲置资产,盘活毛河院子(原屠宰场)、原杨庙村阵地等闲置资产8处,将资产存量转化为发展增量。
村村抱团模式。由8个村(社区)集体经济组织分别持股12.5%注册成立“八亩田运营公司”,整合资金、统筹用工,为彭山经开区、场镇、企业等提供物业、劳务等服务项目,目前已实现净收益32万元。同时,各村(社区)集体经济组织负责人按程序进入公司股东会、监事会,成立公司党支部,确保公司规范运行。
项目带动模式。近年来争取到组织部门中省财政集体经济扶持村5个、发改部门以工代赈项目3个、乡村全面振兴资金项目3个,打造林下养鸡、吴堰餐厅、非遗扎染、冷链仓储等乡村业态13个,每年带动村集体增收60余万元,实现村村都有致富好项目、经济增长点。
村企联建模式。依托园区优势,组织8个村(社区)与16家链上重点企业开展“企业联村”行动,邀请企业人才到村担任发展顾问。依托村级活动阵地打造3个工友驿站,开发“慧干活”招聘平台,协助园区开展技能培训、现场招聘等活动,推荐本地群众到企就业,村集体增收服务费15万元。(谭轩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