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之水奔流不息,在晋陕大峡谷的怀抱中,山西省吕梁山的沟壑间散落着近百个如明珠般的传统村落,这些承载着黄河文明、红色基因和非遗文化的古村落,如今正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近年来,吕梁市深入践行“千万工程”经验,创新实施“百村振兴”工程,以党建引领为舵,以农文旅融合为帆,让这些村落摇身一变成为网红打卡地,奏响了一曲农文旅融合发展的激昂乐章。
高位统筹 筑牢百村振兴“四梁八柱”
吕梁市深知乡村旅游发展需系统规划、高位推进,将打造100个乡村旅游重点村纳入全市20件大事要事,构建起“市级统筹、县级主抓、乡村主体”的三级推进体系。市委书记亲自部署,市长一线督导,各县(市、区)“一把手”挂帅攻坚,形成“上下联动、专班推进”的强大合力。
依托晋绥边区革命纪念馆、红军东征纪念馆、中央后委纪念馆等著名红色旅游景区,以及北武当山、庞泉沟、黑茶山、关帝山、碛口古镇和75个中国传统村落等自然人文景观,吕梁市筛选出100个乡村旅游重点村,并确立“一村一品、一村一韵”的差异化发展定位。临县开阳村依托千年古枣树群和“黄河一号”旅游公路,建设“烟火开阳”文旅综合体;中阳县弓阳村利用毗邻上顶山自然景区的优势,发展木耳种植、民宿旅游,成为网红打卡村。从红色旅游村的场景复原到古村落的活态保护,从生态景区的业态延伸到田园综合体的规划设计,一幅“红色铸魂、文化赋能、生态塑形”的乡村旅游蓝图徐徐展开。
为确保乡村旅游重点村建设有序推进,吕梁市出台《乡村旅游重点村建设参考(试行)》,实施“一村一方案”精准攻坚。累计推进459个建设项目,涵盖道路硬化、污水治理等基础设施,以及研学基地、特色民宿、非遗工坊等业态培育。特别将28个传统村落纳入保护开发,投入5.5亿元修缮古建民居、红色遗址,让方山张家塔村的家风文化、柳林于家沟村的廉政文化等“文化基因”融入旅游场景。如今,吕梁市72个乡村旅游重点村基本成型成景,61个村已建立运营管理机制。
多元投入 激活百村发展“一池春水”
资金与发展,是乡村旅游业面临的两大难题。吕梁市打破财政单一投入模式,创新开展“百企带百村”行动,100家民营企业与重点村结成“产业、就业、基础设施、社会事业、消费”五大包联对子,探索“企业投资+村民入股”“资源置换+产权交易”等模式。
市级财政两年注资2.5亿元,撬动县级财政投入9.68亿元、社会资本15.95亿元,形成了“政府搭台、企业唱戏、村民受益”的多元投入格局。孝义市临水村引进一果食品公司、金龙山食品集团等企业,打造民宿、餐饮、休闲娱乐、鱼稻共生等业态,带动近百名村民参与特色美食和传统手工艺展销;兴县碧村整合龙山文化遗址与红色资源,打造沉浸式文旅体验项目,让文化遗产从“沉睡”走向“唤醒”;离石区王营庄村以乡村全面振兴示范区为载体,发展科创研学、滑冰运动、田园花海等业态,2024年接待游客超15万人次,带动村集体收入52万元。
吕梁市借势“名人效应+媒体矩阵”,聘任18名艺术家担任重点村“名誉村长”,通过山西卫视《市委书记访谈》、央视《乡村振兴 幸福吕梁》纪录片等平台,让张家塔、前青塘等村落走进全国视野。2024年农民丰收节期间,全市乡村旅游重点村招商推介会促成26个项目签约;针对“运营难”问题,开展党组织书记专题培训,通过“现场教学+专家问诊”破解管理瓶颈。2024年,100个重点村接待游客486.8万人次,实现营业收入8605.8万元,带动5739人就业,春节期间单村最高接待量突破10万人次。仅在今年“五一”期间,全市就累计接待游客175.9万人次,同比增长11.95%。
党建引领 绘就百村共富“绚丽画卷”
农村要发展,农民要致富,关键靠支部。吕梁市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作用,创新“党建+文旅+产业”发展模式,深入挖掘本地乡村生态、农业、文化等特色资源优势,聚力打造100个乡村旅游重点村。
方山县峪口镇张家塔村强化党建引领,村党支部坚持“挖掘民居资源,走文旅融合道路”的发展思路,让村民端上“产业碗”“致富碗”;汾阳市杏花村镇东堡村党支部大力发展“白酒+电商”“白酒+文旅”“白酒+会展”等新业态,带动村集体和农户实现“双增双赢”;中阳县暖泉镇弓阳村党支部依托毗邻上顶山原生态休闲旅游区的优势,打造乡村旅游特色村落;石楼县和合乡崖头村坚持党建引领,建设有黄河特色民宿别院,向游客提供全方位服务。
吕梁市以“千万工程”为指引,深耕黄河文化、红色文化、晋商文化富矿,聚力打造100个乡村旅游重点村,蹚出一条“以文塑旅、以旅兴农”的乡村全面振兴特色路径。未来,吕梁市将继续聚焦“让100个乡村旅游重点村火起来”目标,完善配套设施,深耕新业态,打造“百里黄河精品旅游带”,健全联农益农机制,让农民从“旁观者”变“参与者”,真正实现“农民变股东、农房变客房、农田变景观”,让“千万工程”的实践成果在吕梁大地结出更丰硕的振兴果实。(谭轩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