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畦苦菊绿,十里飘菜香。”五月的园艺村,一畦畦鲜嫩的苦菊吐着黄蕊在阳光下肆意舒展,空气中弥漫的草本芬芳,不仅为田野增添了生机,更让当地群众的钱袋子鼓了起来。
天光微亮,田埂上已人影绰绰,30多位本村村民头戴草帽、背着箩筐,手持特制的锋利小镰刀,有序地分散进入各自的作业区,清脆而富有节奏的收割声打破了田野的宁静。他们熟练地俯身、拢株、下刀,动作一气呵成。收割下的苦菊被迅速整理,十几株一捆,用草绳轻巧扎紧。
“我家离这不远,在这采收苦菊,工作还算轻松,一天可以采摘40斤左右,当天就能挣100块钱,实现了在家门口既‘数票子’又看孙子的幸福日子!”村民张永梅一手轻握苦菊,另一只手挥舞着镰刀麻利地收割着,不一会儿,地面上就堆起一座座翠绿的“小山包”。
“以前外出打工还得惦记着家里年幼的孩子、年迈的父母,现在产业搬到了家门口,我们也当上了‘月薪族’,上个月我在基地挣了2700元呢!”
在辛勤的劳作中,一朵朵苦菊被村民收入“囊中”,田间处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和爽朗的欢笑声。
园艺村位于黄河南岸、贵德县西部,土质优良、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为发展露天“冷凉”蔬菜产业提供了有利条件。回看几年前,由于信息闭塞、产业链短等导致的收益不佳问题,让村民也怀疑过露天蔬菜是不是仅能“自产自销”。现如今,苦菊直达上海抢“鲜”上市,为当地开启了一条崭新的致富路。
今年以来,河西镇党委、政府把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作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金钥匙”,坚持学用结合、以学促干,充分依托区位优势和资源禀赋,瞄准村集体经济更“特”更“优”,在持续拓展红色产业联盟党建品牌内涵和外延的基础上,全面做好镇村企三级联动工作,通过不断调整特色蔬菜种植结构、优化品种、树立品牌,扎实推进试验、示范、推广“三步走”,将学习成果全面转化为促发展惠民生的具体实践,为富民增收和乡村全面振兴注入“绿动能”。
“以前我们种燕麦、种豌豆,苦菊别说种了,农村基本没见过,吃起来还带着一丝苦味,没成想这在大城市可是值钱的宝贝。”苦菊是镇里自主发展蔬菜种植产业的“头一次”,更是村“两委”为民办实事的生动实践。
“这些是‘订单菜’,采摘装箱完要拉到冷库存放‘打冷’,随后即刻发往一线城市。”村党支部书记郭存琪看着技术员在厂内熟练的打包操作介绍道。高原冷凉蔬菜种植具有周期短、见效快、收益高的特点,每年可种植2季,且用工需求量大。“自从苦菊种植以来,通过吸纳务工、土地流转等形式,为村民带来土地租金和劳务收入近72.4万元,有效带动50余名富余劳动力实现人均增收3000至5000元。”
产业发展有势头,农民致富有奔头。为促进蔬菜产业提质增效,园艺村“两委”把冷凉蔬菜种植业当成农民致富的新引擎,积极引进龙头企业,探索“党支部+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因地制宜打造250亩苦菊“当家菜”,采用“订单农业”模式,逐步形成了村内群众的“致富密码”。
“为杜绝‘一包了之’的想法并激发群众的发展热情,我们村‘两委’成员经过商议,自主流转并跟种了20亩苦菊。目前看来,苦菊的长势非常好,亩产可达7000—8000斤,预计净收益5万元,咱们的集体经济发展也是走上了快车道。”
“近两年,青海的高原冷凉蔬菜名声越来越大,我们的蔬菜在外地市场上的竞争力也越来越强,销售情况越来越好。现在镇上领导对我们的扶持和关注度越来越高,有了党的好政策,我们农民们种地也更有信心了。”园艺村党支部副书记李灿表示。
种好“菜园子”、拎稳“菜篮子”,河西镇已经成功走出了第一步。在谈及下一步思路时,河西镇党委委员、副镇长李强表示,将以现有的高原蔬菜种植基地为核心,依托国家乡村全面振兴政策支持,合理布局,注重特色,扎实推进“一村一品”发展规划及“产业联盟”打造升级,推动镇域特色蔬菜走出青海、走向全国,让小蔬菜“闯”出大市场,同时,扎实做好乡村面貌焕然一新、乡村产业蝶变升级、乡村治理效能提升等各项工作。
广袤的田地间,一筐筐排列整齐的蔬菜被装上了货车,一幅特色种植产业助推乡村全面振兴的画卷正徐徐铺展……(青海省海南州贵德县河西镇党委)
